欢迎访问 特产调研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各地特产 > 正文

天等第十期病虫情报--认真做好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控工作

发布时间:2024-06-24来源: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水稻病毒病,其以迁飞性害虫白背飞虱为高效传毒介体,该病突发性和暴发性强,扩散蔓延快,苗期和分蘖期之前染病,受害稻丛严重坐兜矮化,禾苗不能正常抽穗,甚至绝收;拔节和孕穗期染病,产量一般损失10—30%,对粮食生产安全威胁极大。各地须引起高度重视,做好该病防控工作。防控要求如下:

    一、强化组织领导,狠抓措施落实 

     各级领导应引起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为害的严重性,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把防控该病作为当前工作重点来抓,层层落实责任,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防控工作抓出实效。各级农业技术人员要加强本地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工作,及时、准确地了解当地病虫害发生状况,并做好病虫情会商,指导大田防治工作。

     二、强化科学防控,抓好关键时期关键技术措施 

     防治上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采取“杀灭传毒害虫、切断毒源,防秧田保大田、防前期保后期和防虫防病”的防治策略,重点抓好秧田期和本田前期这两个关键时期的安全保护和白背飞虱的防控工作。

    防治的各项关键技术措施:一是避免种植往年发病较重的水稻感病品种,采用秧膜防虫网全程育秧;二是把好秧田防治关,每隔5-10天防治一次白背飞虱,插(抛)秧前3—5天喷送嫁药保护;三是拔除病株,田间发现感病植株,要及时拔除或踩入泥中,减少毒源;四是大田防治,已发病的秧苗不要移栽大田,移栽大田后7—10天用药防治1次,隔10天后再用药1次,防治时可选用吡蚜酮、噻嗪酮、吡虫啉等药剂杀灭传毒害虫白背飞虱,切断毒源,保证禾苗正常生长。

  


原文链接:http://nynct.gxzf.gov.cn/xwdt/gxlb/cz/t18585105.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特产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特时代品牌管理有限公司主办--全国特产行业信息化应用平台
特产调研网 tcdy.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03596号-8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205办公室
客服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