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指标”里读懂西藏青绿 —我区着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创建工作山南调研行
发布时间:2023-12-21来源: 西藏自治区乡村振兴局 作者:佚名
记者 李梅英 梁兰
指标是工作的“指挥棒”。设立指标是为了让工作有抓手,修改完善指标是为了更好地反映工作。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自治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办公室一致认为:“西藏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创建指标将原定的6大类32项调整为6大类38项,更符合西藏工作实际。”
回顾成效、带着问题,记者跟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调研组,赴山南市调研采访。“此次调研选在山南,是因为山南具备较为齐全的生态系统类型,在全区示范推广方面具有丰富的环境基础。”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胡为民表示。
沿着雅鲁藏布江一路走、一路看、一路问,从核实指标调整是否贴合生态工作实际的调研中,感受西藏着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的决心,地市、县区、乡镇努力实现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的干劲。
桑耶镇:
人进沙退 荒漠变绿洲
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是我区着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创建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
“以前,我们村被称为‘沙子村’。风沙太大,地里没法种粮食,只能靠做皮具卖来换粮食。”扎囊县桑耶镇村民、防沙治沙示范区管护人员贡嘎索朗边说边带领调研组,走向村里的防沙治沙示范区。
目之所及,郁郁葱葱,哪还看得见沙丘的影子?只有踩进灌木丛中发出的沙沙声提示着大家:贡嘎索朗所言不虚。
40多年前,桑耶镇是 “举目远望一片沙,大风一起不见家。” 而眼下,青杨、藏沙蒿、沙蓬等植物簇新吐绿,原来设置的树枝沙格已被大大小小的灌木覆盖,俨然成了一方绿洲。
山南市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桑耶核心区)是我区唯一的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区,面积约5万亩。目前,仅核心区桑耶镇就已治沙1.5万多亩。
上世纪80年代,饱受风沙之苦的雅鲁藏布江山南段开始建设雅江防护林,首创我国林业水利工程史上的“丁字坝”,尝试“大苗深栽”等办法,控制住了风沙流动。一条宽约1.8公里、长约160公里,面积约50万亩的“绿色廊道”,在雅鲁藏布江沿岸蜿蜒开来。
高原沙丘植绿,“植”难“绿”也难。雅鲁藏布江岸边的沙地多是流动沙,经过近20年探索,示范区逐渐形成了草方格沙障、树枝方格沙障、砾石方格沙障、尼龙网方格沙障和砾石压沙等机械防风固沙措施。但沙土没有营养、夏季沙地温度过高,树和草栽下去容易,如何绿起来却又成了一道难题。
记者在现场看到,与一般植树工序不一样,在雅鲁藏布江沙丘植绿前要先填生物肥、秸秆等。正值中午,喷灌和滴灌设施还在工作,“浇水能减少蒸发,可以起到降温作用,”贡嘎索朗一边说,一边快速地补种砂生槐,旁边栽种的沙柳、柽柳正焕发蓬勃生机。
种植砂生槐、沙柳、柽柳等沙生植物是绿化沙丘的重要法宝。目前,雅鲁藏布江河谷成片栽植沙生植物达4500万余株。
沿着雅鲁藏布江走着,记者感受到“雅江造林不仅减少了风沙,还为群众带来一座‘金山银山’”。据推算,雅鲁藏布江防护林建设每年吸纳2万多名劳动力。通过雅江造林带动山南市种苗等产业发展,全市苗圃数量达74个,每年吸纳1400余名农牧民就业,为农牧民增收1600余万元。
“地添绿、人增收”是雅鲁藏布江山南段防沙治沙的目标。“沙治好了,地能种粮。通过护林员生态岗位,我们又多了一份收入。林子好了,子子孙孙都受益。”贡嘎索朗说,造林就是“造福”的理念,已经深入当地人心中。
如今,雅鲁藏布江两岸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气候条件明显改善,大面积的流动或半流动沙丘变成了绿洲,以前沙害严重地区的粮食产量增加了近一倍。拉萨贡嘎机场每年受灾害性风沙影响天数降至10天以内。(下转第三版)(上接第一版)
沙丘化金山,是高原人正在书写的绿色传奇。今年,我区计划完成营造林120万亩以上,修复治理退化草原500万亩以上。
胡为民说,根据雅鲁藏布江山南段等防沙治沙成果,自治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办公室在“生态富民先行地”指标体系中拟增加“生态岗位”或“生态价值转换”等指标,这些指标将对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贡德林草原:
兽进人退 困难变双赢
保护野生动植物,守住生态红线至关重要。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创建指标体系中提到,我区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比位居全国前列,超过国土面积的50%。
从桑日县白堆乡沿增久曲河谷一路北上,记者和调研组很快到了西藏著名的高山牧场——海拔4300多米的贡德林大草原。
路旁的灌木丛中,五六匹马鹿与一群牦牛在一起悠闲觅食,见到记者停车拍照,才缓缓四处散开。“马鹿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自草原建立保护区以来,人类干扰变少,植被恢复,贡德林草原马鹿种群数量增长很快,有400多头。”桑日县增期乡副乡长向薛麟说,这里是西藏马鹿最集中分布、种群数量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夏季的大草原,冰雪消融、绿草盈盈,成了动物们的世外桃源。一路上,不时有被当地牧民称为“雪猪”的青藏高原特有物种——喜马拉雅旱獭穿过公路。从雅鲁藏布江下游飞回来的赤麻鸭,在这里觅偶筑巢。
“无垠高原草青青,匹马只羊静悄悄”的悠远意境,在此时展现得淋漓尽致。如何将纯牧场变成牛羊与野生动物两相宜的场景?记者看出,桑日县下了一番功夫。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我们每年都会进行冬夏轮牧转场,严格将放养牲畜数量控制在草原承载范围内,促进草原休养生息。”桑日县林草局副局长索朗坚参介绍。
贡德林草原总面积达50多万亩,真措村、岗布村、米东村村民依托贡德林草原发展畜牧业。“这三个村饲养牲畜5600多头,在草原承载范围内。”向薛麟说。
在岗布村附近,记者见到正在捡拾垃圾的草原监管员边巴旺久。“我的责任就是维持草原干净,保护野生动物。”边巴旺久说仅草原监管员一职,一年就能给家里增收3000多元。
三个村还每周组织村民进行两次的草原和河道垃圾清理,确保贡德林草原环境干净,可持续发展。
越变越绿的自然环境,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也让贡德林草原成为热门旅游景点。今年5月,增期乡因地制宜成立了4家牧家乐来壮大村集体经济。目前,日接待游客200多人,月增收9万余元。
近年来,随着野生动物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区野生动物保护成效也逐渐显现,绝大多数保护物种种群数量恢复性增长明显。藏羚羊种群数已由最少时7万余只增至30万余只,野牦牛种群数量从仅几千头达到2万余头,越冬黑颈鹤数量从上世纪不足2000只到现在已超过万余只。
“下乡调研的感受也变了,十多年前看到岩羊就很激动,现在即使遇到雪豹也不会觉得特别稀奇。”调研组成员马向阳说。
原文链接:http://xczxj.xizang.gov.cn/gzdt/xczl/202311/t20231117_38947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 现代农业有“路” 群众增收有“方”
下一篇: 波密县康木村村史展览室揭牌开馆
最新发布
- 广安市邻水县被授予“中国油橄榄之乡”2025-02-28
- 江苏省土壤墒情监测简报第55期2025-01-06
- 江苏省土壤墒情监测简报第54期2025-01-06
- 辞旧迎新促团结 滆有智慧同奋进2025-01-06
- 自治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事项(省级)指导目录(2024年版)2025-01-06
- 202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综合执法监督局执法人员名录2025-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