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有“路” 群众增收有“方”
发布时间:2023-12-21来源: 西藏自治区乡村振兴局 作者:佚名
走进林芝市米林县羌纳乡朗多银丰生态农场,一排排整齐的现代化、标准化蔬菜大棚映入眼帘。走进大棚内,紫红的茄子、红彤彤的西红柿等挂在枝头,几个工人正在为新一批的辣椒幼苗打杈,现场一派繁忙的景象。
近年来,米林县羌纳乡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重点发展绿色果蔬、生态养殖、乡村旅游等产业带,让农业产业交叉融合发展,带领群众搭上了产业发展的“快车”。其中,朗多银丰生态农场为羌纳乡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和带动群众持续增收方面闯出了新路子。
“我们致力于打造一个现代化的科技、生态农场,有自动式开窗器、遮阳、保暖、通风、水肥一体化系统,还有比较先进的温湿传感器、光照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Ph值测试传感器等。”朗多银丰生态农场生产负责人王飞说。
该农场是2016年西藏自治区“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实施后进驻羌纳乡的,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目前农场已经建成2200亩的自动化滴灌喷灌系统,种植有西红柿、青椒、茄子等20多个蔬菜品种,年供应量可达1000吨。
扎西格列是西嘎门巴村的村民,目前,已经利用自家的农闲时间连续在基地务工4年了,平均每年务工收入达到2万多元。
“今年让我在这里翻地,1亩地80元工钱,总共有300多亩。除了在室外翻地,有时也会去大棚里面翻地,清理杂草。一年里我基本都在这里打工。”扎西格列说。
村里除了像扎西格列这样在农场务工的人,还有很多通过流转土地增加收入的当地群众,大家不仅盘活了闲置土地还解决了剩余劳动力。2022年,仅西嘎门巴村土地流转资金和群众务工收入就达110余万元。
除西嘎门巴村,毗邻米林机场、219国道穿村而过的羌纳乡巴嘎村,依山傍水,也有着十分便利的种植养殖条件。今年年初,西藏尼曲生态渔业有限公司落户巴嘎村。
西藏尼曲生态渔业有限公司建设过程中积极吸纳了本地村民参与建设。“在基地建设过程中,用了我们村子里的大卡车和挖掘机。我的挖掘机在那边干了两天,一天是1000多元,总共拿到手2000多元。”米林县巴嘎村村民珠鲁开心地说。
在巴嘎村绵羊养殖基地里,随着养殖员拉开大门,400余只高原绵羊冲出羊圈。
米林县巴嘎村村务监督委员丹增旺姆介绍,我们的养羊项目是2016年的扶贫项目。当时,政府给我们买了200只羊,截至目前,发展到了400多只,每年卖出的有50只左右,一般一只卖1000元左右,村集体一年有5万多元的收入。
巴嘎村2022年经济总收入1400余万元,人均纯收入超过3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0万元。未来,巴嘎村在稳步发展种植养殖业的同时,将借助地理优势和优美的自然环境着力开发旅游业,在乡村振兴道路上越走越好。
原文链接:http://xczxj.xizang.gov.cn/gzdt/xczl/202311/t20231117_38949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发布
- 广安市邻水县被授予“中国油橄榄之乡”2025-02-28
- 江苏省土壤墒情监测简报第55期2025-01-06
- 江苏省土壤墒情监测简报第54期2025-01-06
- 辞旧迎新促团结 滆有智慧同奋进2025-01-06
- 自治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事项(省级)指导目录(2024年版)2025-01-06
- 202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综合执法监督局执法人员名录2025-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