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特产调研网!

当前所在:首页 > 资讯动态 > 正文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发布时间:2023-12-21来源: 西藏自治区乡村振兴局 作者:佚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广袤乡村承载着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是中华民族“根”与“魂”的守望地。因此,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形”与“魂”互为表里、相得益彰,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振兴”。

  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在塑形上下功夫。组织兴,则乡村兴;组织强,则乡村强。乡村振兴,首先要组织振兴。“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要坚持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把党的组织体系和工作触角延伸到“细枝末节”,建设网格化、服务型党支部,把乡村振兴战略贯彻落实到基层的方方面面。同时,以党建引领为抓手、产业振兴为核心,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强化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带领群众积极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精准选好特色产业,着重打造全产业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务求产业发展取得实效;要加强产销对接,拓宽多元化销售渠道,并利用“互联网+”现代农业方式主动对接市场,采取线上与线下同时进行营销的模式,确保产品不愁销路。在发展产业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乡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努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坚定文化自信,在铸魂上下功夫。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传统文化蕴含的农耕智慧、生态思想、自治伦理,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目标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因此,乡村文化振兴要坚定地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秉持科学客观礼敬的态度是我们搞好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基础。第一,要推动农耕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优秀乡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在广大乡村融合会通,焕发勃勃生机。第二,“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乡村文化因其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历史渊源的不同而千差万别、各具特色,要科学把握各地差异和特点,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坚持精准施策、分类推进,不搞“一刀切”,不搞统一模式。第三,要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推动乡村公共文化与非遗、文化产业、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突出农民主体性,始终坚持农民是乡土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和受益者,引导动员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投身到乡村文化建设中来。

  乡村振兴有形有魂方能行稳致远。实现乡村振兴,既需从“形”的角度出发,在完善基础设施、培育特色产业等方面狠下功夫;也应注重从“魂”的角度切入,在传播文明理念、淳朴民风上持续发力。业兴,民方能富。充分挖掘本地资源,大力培育特色产业,既能为群众增收致富拓宽渠道,也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充足的物资保障。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助于提振广大农民精神面貌,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所以,唯有“塑形铸魂”双管齐下,方能最终拓开群众的幸福生活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站在新的起点,我们要坚定信心、埋头苦干、真抓实干,把乡村振兴战略向前推进,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变为现实。


原文链接:http://xczxj.xizang.gov.cn/jyjl/202308/t20230814_37071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特产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特时代品牌管理有限公司主办--全国特产行业信息化应用平台
特产调研网 tcdy.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03596号-8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205办公室
客服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