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四张名片"助农增收2亿元 年均固碳10万吨
发布时间:2021-12-16来源: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作者:佚名
人民网重庆12月14日电 12月13日,黔江区蓬东乡麻田村4组脱贫户周适合对桑树进行冬管,表示通过栽桑养蚕年收入得到提高,过上了全面小康的好日子。而这正是革命老区黔江农村变迁的缩影。
黔江栽桑养蚕历史悠久,黔江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将蚕桑作为可持续发展支柱产业来打造,已发展桑园10万亩,摘取了“黔江国家蚕桑生物产业基地”“黔江桑蚕茧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中国蚕桑之乡”和“黔江桑蚕茧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等四张国家级名片,同时创造了黔江蚕茧产量连续11年位居重庆市第一的佳绩,也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之一。
据了解,今年该区产茧7万担,养蚕农户综合收入达2亿多元,茧丝绸综合产值5亿多元。蚕桑产业直接带动1.2万余人从事蚕业生产,带动586户共2200余贫困人口实现增收,脱贫奔小康,并全面推进蚕桑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茧、丝、绸、服等产品热销国内外。
蚕桑产业稳定发展不仅持续增加了农民收入,也成就了黔江“中国森林氧吧”的雅号。经重庆市林科院测算,按生产1美元的GDP要排放1000克二氧化碳来计算,10万亩桑园吸收的二氧化碳总量,可实现工厂生产960万美元GDP的零排放目标,即年均固碳约10万吨。黔江区林业局副局长谢德兵介绍,“如果按1个成年人一天约需750克氧气来计算,10万亩桑园释放出的氧气可供2.6万余人呼吸。”
森林有“地球之肺”的美誉,蚕桑产业让农户挣了钱,还释氧固碳优化生态环境,让黔江尝到了遵循“两山论”结出的甜果——好生态能卖成钱了。今年2月,重庆市高新区与黔江区签订对口协调发展协议,实施横向生态补偿提高森林覆盖率计划,6月25日向黔江区购买8.46万亩森林面积指标,交易价款2.115亿元。其中,有3.5万亩是人工种植的桑园面积,交易贡献率达40.5%。
“黔江是生产优质桑蚕不可多得的宝地。”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说。如今,黔江区正在打造“全国优质生态丝出口基地”“全国蚕桑丝绸全产业链示范基地”,到“十四五”末将实现全产业链年产值35亿元及以上,带动3万人增收,蚕农综合收入实现5亿元。(刘政宁、龚杰品)
原文链接:http://nyncw.cq.gov.cn/zwxx_161/qxlb/202112/t20211215_1017197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 涪陵:两万吨脐橙进入采摘期
最新发布
- 广安市邻水县被授予“中国油橄榄之乡”2025-02-28
- 江苏省土壤墒情监测简报第55期2025-01-06
- 江苏省土壤墒情监测简报第54期2025-01-06
- 辞旧迎新促团结 滆有智慧同奋进2025-01-06
- 自治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事项(省级)指导目录(2024年版)2025-01-06
- 202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综合执法监督局执法人员名录2025-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