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特产调研网!

当前所在:首页 > 资讯动态 > 正文

东北米饭何以格外香?

发布时间:2025-09-22来源: 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每35碗米饭,就有1碗来自黑龙江建三江。

  2024年,位于三江平原腹地的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建三江分公司,以约占全国耕地面积0.6%的土地,产出了139亿斤粮食。

  高产从何而来?过去5年,建三江的黑土越种越“肥”,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均提升0.028%。曾经面临退化、板结问题的耕地正在恢复新的生命力。

  

  建三江一望无际的稻田。人民网记者 苏靖刚摄

  优供给:土壤的“定制餐”怎么喂?

  东北的米饭,为什么格外香?

  来到建三江八五九农场种植户王志华的家里时,他新蒸的米饭刚刚出锅,满屋子浓郁清甜的米香,莹润饱满的米饭冒着热气,他笑着说:“香就香在这黑土‘有劲儿’!”

  “有劲儿”,是东北人对黑土地最朴素的形容。这股“劲儿”,离不开科学的“加油”方式——施肥。

  “施肥就像人吃饭,要吃得均衡、吃得精准。”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主任金立军打比方,吃得少,土地营养不够;暴饮暴食,则会消化不良。

  过去,施肥普遍是“天女散花”式的抛洒,一袋化肥扬进地里,土地“饥一顿、饱一顿”。种了20多年水稻的王志华提起这事直摇头:“以前总觉得多施肥就能多打粮,可肥施得勤,产量总不见涨。”

  侧深施肥技术应运而生——在插秧的同时,将专用化肥同步精准施于作物吸收营养的最佳区域,即秧苗根侧3厘米、深5厘米的土壤中。

  参与研发工作的建三江分公司农业发展部主管聂强介绍,用这种技术,水稻长得茎秆粗壮、果实饱满,用老乡的话来说,“插秧的同时就能给每株秧苗‘打点滴’,肥料直接‘喂’到根上!”

  

  在插秧的同时进行侧深施肥作业。人民网记者 苏靖刚摄

  以此为基础,近五年来,建三江不断改良创新,推出了一系列减“肥”增效的“组合拳”——

  一地一策、变量供给,让每一寸土地吃上“定制餐”;以有机肥替代化肥,给土地进行“食疗”而非“药补”……在建三江,黑土保护,正在从粗放投放转向按需、精细喂养。

  聂强介绍,应用侧深施肥技术,平均每亩可增产36至48千克,平均每亩增收109.2元,减少肥料施用量10%以上。

  既是生态账也是经济账,科学减“肥”的每一笔都是盈利账。

  

  建三江的农田里稻穗饱满,丰收在望。人民网记者 苏靖刚摄

  促改良:土地也要“喘口气”?

  “土地是最实在的,人不哄地、地不欺人。”

  建三江二道河农场的种植户赵大庆蹲在田埂上,聊起了土地的脾气。

  “土里没氧,作物的根就像人憋着气,哪能长好?”他弯腰抓起一把黑土,油亮亮、沉甸甸,向记者讲起这里面的门道。

  要种好水稻,地必须平整。否则,高的地方容易旱得秧苗打蔫,低的地方又会涝得根烂。

  以往插秧前,大家普遍通过放水泡田、再搅浆推平的方式平地。“搅”得太细,却导致土壤不通透。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种植户意识到,土地也需要“喘口气”。

  二道河农场有限公司农业发展部总经理于兴龙谈起改变这一问题的“黑科技”——平地机靠卫星指挥,能在不放水的状态下精准平整土地,从源头上告别搅浆。

  “卫星在天上转,还能比咱这摸了一辈子土的经验准?”

  从于兴龙第一次演示作业开始,大伙的议论声就没停过。只有农场里的示范户、90后的于伟愿意带头“吃螃蟹”。

  第二年春天,赵大庆依旧循着老传统,放水、泡田、搅浆,三百多亩地,前后忙活半个多月;而于伟的田里,早在头年秋天就已完成了旱平,此时正静待插秧,从容不迫。

  这一年,赵大庆时不时往于伟家的田里跑。明明是同样的种子、同样的肥,可于伟那一片的水稻就是精神抖擞,返青比自家快了三天,而且根扎得稳、抓地牢。

  秋收时,于伟的稻田亩产高出30多公斤,还省下了每亩近30吨的泡田用水。一算账,每亩节本增效120多元。这笔来自土地的回馈,让大家对新技术心服口服。

  

  

  建三江的农田里稻穗饱满,丰收在望。人民网记者 苏靖刚摄

  这项看似简单的农艺创新,实则是建三江耕作方式变革的缩影:量质并重、用养结合,配合秸秆全量还田、大豆玉米轮作、蟹稻共生等多项创新,协同推进更全面的绿色种养体系。

  “黑土地休养生息”与“稳产增产”的双赢变为现实。

  强基础:良田的“升级之路”怎么走?

  “藏粮于地”,需建设高标准农田。

  何谓高标准?即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

  提到田地的变化,建三江七星农场的种植户刘洪福总有唠不完的嗑。

  他走在机耕道上,手臂一挥,自豪地圈出自家437亩地:“原先这片地跟碎布片似的,80块小格田挤在一起,每块都是5亩多。但现在你看——”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一路贯中、两侧为田,13个面积约30多亩的田字格,规整如棋盘。

  田块细碎、池埂交错,大型农机在地头转弯就得轧倒好几行苗,是困扰建三江种植户多年的难题。看着那些没用的埂子、废渠占着田,刘洪福只能干着急:寸土寸金的地,浪费一亩都心疼!

  于是,一场田间改造陆续展开:并埂扩池、疏通沟渠、拓宽道路……零散不规则的小地块被整合成了大格田。这一改,田更宽、路更通,农机作业效率也提升了15%-30%。

  通过削埂填渠,刘洪福家多了十来亩地。他翻着记账本笑道:“你别小看这些‘边角料’,一年能多收六七千公斤的粮食呢。”

  

  建三江推进水稻标准化格田改造。人民网记者 苏靖刚摄

  953.59万亩高标准农田的“高”,不止是粮食产量的高,更是对农田的建设管护水平和对黑土保护力度的不断提高。

  配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建三江建立702个黑土耕地监测点,动态掌握土壤肥力和环境变化;实行黑土耕地保护利用“田长制”,逐级压实耕地保护责任,不让一寸土地失管。

  

  建三江秋收现场。人民网记者 苏靖刚摄

  从“种好粮”到“护好地”,从单一技术的“点”到系统治理的“面”,从“三江模式”到中国方案,东北黑土区不断提升耕地质量,“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正在龙江大地上落地生根。

  黑土“有劲儿”,科技“给力”。一碗来自建三江的米饭,背后是更饱满的稻穗、更健康的土地,也是端稳“中国饭碗”更坚实的底气。


原文链接:http://nynct.hlj.gov.cn/nynct/c115380/202509/c00_31875275.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特产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特时代品牌管理有限公司主办--全国特产行业信息化应用平台
特产调研网 tcdy.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03596号-8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205办公室
客服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