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特产调研网!

当前所在:首页 > 热点话题 > 正文

绵竹市以文旅深度融合绘就高质量发展新图景加快建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发布时间:2025-09-22来源: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近年来,绵竹市立足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将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紧密结合,以多元路径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持续激活旅游经济活力,全力朝着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目标迈进,为区域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文旅融合驱动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

  绵竹市深挖文化资源价值,以非遗传承、特色产业为抓手,推动文化元素与旅游场景深度融合,让传统文化 “活起来”、特色产业 “火起来”,实现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双向提升。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绵竹传统木版年画,在新时代迎来创新发展,不仅传统制作技艺得到系统性保护与传承,更成为带动地方经济的核心动能,今年上半年,依托年画文化打造的绵竹市年画村接待游客达 60.3 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 2.18 亿元,让游客在感受非遗魅力的同时,也为当地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增收红利;而承载着千年酿酒文化的绵竹剑南老街,凭借深厚的古酒坊文化底蕴成为文旅打卡地,2025 年四川国际美酒博览会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放大了 “中国美酒名城” 的品牌影响力,推动酒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共生,助力酿酒产业实现增收,彰显出独特的产业实力与文化魅力;此外,绵竹市还积极探索 “非遗 + 旅游” 创新模式,将独具特色的羌汉文化融入文旅发展全过程,通过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让非遗从静态的展品变为动态的生活体验,游客可亲身参与非遗技艺制作、民俗活动展演等,充分感受非遗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实现了非遗保护从静态展示到活态传承的跨越,也为旅游消费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

  二、山水赋能构建旅游经济新格局​

  依托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绵竹市精准把握游客消费需求,打造多元化生态旅游产品,成功推动旅游发展从 “过境地” 向 “目的地” 转型,构建起特色鲜明的旅游经济新格局。在夏季旅游市场中,绵竹市凭借青山绿水的生态优势,打造了一批高品质避暑旅游景区,景区内不仅有清凉的自然环境,还配套了休闲步道、观景平台、亲子游乐等设施,吸引了来自周边城市及外地的大量游客前来 “清凉一夏”,成为夏季旅游的热门选择;同时,利用境内较高的地势落差与丰富的水资源,绵竹市重点打造漂流特色景区,其中九龙镇云溪谷漂流景区根据不同游客群体需求,开发了多级难度的漂流产品,从适合家庭亲子的平缓河段到满足年轻人刺激需求的急流河段,覆盖了广泛的消费群体,今年暑期该景区日均接待游客 4000-5000 人次,单日接待峰值更是突破 7000 人次,成为川西地区暑期旅游的标志性品牌,有效激活了夏季旅游市场动能;此外,绵竹市还着力培育夜游经济,围绕 “自然 + 文化” 双核驱动,打造了萤火虫观赏、星空露营、非遗市集等丰富的夜间经济场景,游客可在夜晚观赏萤火虫飞舞的浪漫景象,参与星空下的露营活动,或在非遗市集中选购特色手工艺品、品尝地方美食,这些夜游项目不仅延长了游客的旅游停留时间,更带动了餐饮、住宿、零售等相关产业发展,实现了全时段旅游经济的繁荣。​

  三、全域谋划擘画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新蓝图​

  为实现长远发展,绵竹市坚持全域谋划、系统布局,从产业格局、业态创新、服务提升三个维度发力,为建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擘画清晰蓝图。在产业格局构建上,绵竹市确立了以年文化、酒文化、浅山度假为核心,特色镇竞相发展的 “3+N” 文旅格局,通过重点打造熊猫谷、玫瑰谷等沉浸式体验项目,建设串联多个景区与特色村落的浅山旅游度假带,推动全域旅游从单一景点观光向综合度假区转型,形成产业集聚效应,让游客在绵竹能够获得多样化的旅游体验;在业态创新方面,绵竹市规划建设年文化体验胜地、酒旅融合地标、体旅融合示范区、生态康养基地、农文旅融合样板村及龙门浅山旅游度假区六大示范区,引入冰雪运动、低空飞行、森林康养等新兴业态,同时深化 “文旅 + 农业”“文旅 + 体育”“文旅 + 康养” 等融合模式,丰富 “文旅 + 百业” 的产品供给,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进一步激发旅游市场新活力;在服务提升上,绵竹市实施文旅设施提档、服务优化、产品多元三大行动,加快完善旅游交通路网,提升景区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水平,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构建便捷高效的旅游服务体系,同时大力发展本土文创产品、特色民宿、夜间经济等,不断提升游客的体验感与满意度,按照规划,绵竹市力争到 2027 年接待游客超 1500 万人次,到 2030 年成功建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德阳建设国际旅游城市贡献核心力量。


原文链接:http://nynct.sc.gov.cn/nynct/c100632/2025/9/19/172c40cf74db49a5a1ac974d3e881a06.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特产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特时代品牌管理有限公司主办--全国特产行业信息化应用平台
特产调研网 tcdy.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03596号-8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205办公室
客服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