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特产调研网!

当前所在:首页 > 资讯动态 > 正文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两年来——茶香飘四方 风景这边好

发布时间:2025-09-17来源: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清晨的景迈山,云海缭绕,万亩古茶林若隐若现。“山顶是森林,也是村寨的水源地;中部是茶林和村落,每片古茶林之间保留森林作为分隔防护林,防止病虫害大规模传播。”当地傣族茶农仙贡向游客这样介绍。言语中充满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自豪。

  2023年9月17日,“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两年来,位于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的这片古老茶林以其独特的生态智慧、文化传承和创新实践,走出了一条三产融合、生态保护、农文旅协同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三产融合绘就富民新图景

  晨雾中,仙贡把游客带进自家古茶园,她掐下两叶一芽,放进自己口中。“嚼一嚼,先涩后甘,这就是景迈山的味道。”仙贡说。

  味道背后,是一条越来越长的价值链。两年来,景迈山以“古茶林+”为牵引,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一产稳茶源,严守“春秋采、夏休养”的千年古训;二产提品质,138家茶叶合作社全部实现清洁化、标准化生产;三产拓业态,民宿、研学、文创、康养竞相落地,景迈山涉茶人口人均年收入由申遗前的1.8万元增至2.4万元。

  今年7月,“仙贡家院子”焕新营业,改建出的36间客房成为景迈山上房间最多的民宿。“一间客房一晚1000元仍‘一床难求’”。仙贡笑说,“以前只管卖茶,现在卖的是茶山里的24小时。”目前,景迈山已培育民宿207家,带动直接就业1100余人,村集体平均分红增长42%。

  三产融合发展模式切实带动了村民增收。茶叶销售与旅游服务相互促进,茶农从单一的茶叶生产者转变为茶文化的传播者和旅游服务的提供者,收入渠道更加多元。

  以茶促旅、以旅带茶、茶旅共融。两年来,景迈山依托“千年万亩古茶林、茶文化活态博物馆”等IP,推出茶林行摄、古寨寻茶、非遗研学等多条沉浸式旅游线路,到2025年8月,累计接待游客97.46万人次,同比增长27.66%,增速是全市的3.5倍。

  智慧守护让遗产“永葆青春”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包含5片古茶林、9个古村寨以及3片分隔防护林。于这片古茶林而言,申遗成功不是终点,而是更好保护的起点。

  “景迈山的保护,离不开科技力量的支撑。我们构建了集数据采集、分析、评估、预警、处置于一体的数字化、智能化监测预警平台。”在景迈山下的遗产“四中心”监测中心,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管理局办公室负责人李杨介绍,在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总平台的框架下,景迈山构建了涵盖茶文化、民族文化、文物病害、自然生态等19大类60项监测指标的智能化监测预警平台,集成152个高清摄像机、气象监测站、水质监测设备等前端实时监测设施,结合巡查人员使用的“景迈山监测云”App和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等技术,实现对191平方公里遗产区和缓冲区的全天候守护。通过对古茶林病虫害、气象、土壤、水质等生态环境数据的持续采集与分析,建立了科学完善的生态保护体系。

  “景迈山保护管理坚持共建共享原则,让当地村民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最大受益者。”李杨介绍,在社区群众参与下,以村规民约引导村民组建茶树管护队,培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讲解员及推介官,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共管模式。申遗成功两年来,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遗产保护实践因生态治理成效突出,入选世界遗产贡献可持续发展目标“环境与韧性”优秀案例。

  目前,景迈山搭建起国家到省、市、县、镇村的五级联动体系,建成监测预警体系与遗产地、行政村、自然村三级阐释展示体系,实行管理机构与属地政府合署机制,形成监督、处置、保护的闭环流程。同时,完善法规保障,编制了多部规划规范,让保护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文化IP让世界看见景迈山

  景迈山的夜晚静谧安然。在布朗烤茶的火塘旁,十多名各地游客围坐一起,景迈山传统手工制茶技艺市级传承人南康用地道的“烤茶”招待他们,并娓娓讲述布朗族和古茶林的故事:“茶字拆开,是人在草木间。多和茶林作伴,才能懂得我们与茶的渊源……”如今,南康将自家茶叶初制所改造成茶文化体验中心,让游客沉浸式体验景迈山的茶文化魅力。

  “让文化可体验、可带走、可传播。”在糯岗古寨,年轻主播仙金通过短视频和直播,带网友“云游”茶园古寨,用年轻人的方式推广宣传景迈山的茶产品和人文故事。越来越多像仙金这样的年轻人选择扎根故乡,为古茶林注入新活力。

  景迈山还涌现出许多文化新地标。位于翁基古寨的景迈山古茶林主题邮局,融合了布朗族干栏式建筑风格与现代文创理念,以景迈山古茶林为内核,既传承了布朗族、傣族、拉祜族等民族的鲜活风情,也诠释了“左手咖啡右手茶”的自在生活,用满含山韵的主题明信片与文创,为这座“千年布朗古寨”增添了一处“会讲故事”的新地标。

  文化是景迈山最大的卖点。两年来,当地持续打造“景迈山文化IP矩阵”:出版《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学术图典,拍摄的纪录片《开门的景迈》登陆央视,举办“茶祖祭祀”“山康茶祖节”等活动120余场次;与省博物馆等合作推出“景迈山主题展”,实现古茶林与博物馆的“双向奔赴”。

  两年,730个昼夜,景迈山用一片叶子讲述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故事:这里,茶是产业、是生态、是文化,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信念。(记者:胡梅君 沈浩)

  记者手记

  景迈山的魅力在于“活态”传承,千年传承的生活方式、民风民俗、朴素信仰构成了景迈山独有的文化景观,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各族群众起居出行、生活日常是景迈山遗产地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申遗成功两年来,景迈山成为热门打卡地,其中文化深度体验受到游客追捧,游客住在景迈山,跟随当地文化传承人“游景迈”、聆听景迈山的故事,感受茶山群众的日常。这种深度旅游体验的创新开发,不分淡旺季,不走“人从众”模式,让景迈山遗产价值得到进一步挖掘和展示。

  景迈山游客的成倍增长,其保护、传承、利用也面临新的情况。当地从村规民约、科技赋能等方面构建保护体系,“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着景迈山的古村落、古茶园,守护着人、茶、林、地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为世界遗产“活态”利用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原文链接:https://nync.yn.gov.cn/html/2025/zhoushilianbo-new_0917/142157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特产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特时代品牌管理有限公司主办--全国特产行业信息化应用平台
特产调研网 tcdy.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03596号-8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205办公室
客服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