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市:创新推广“玉米地养鹅”生态循环模式 助推鹅产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5-09-15来源: 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近年来,牡丹江市积极探索农业绿色发展新路径,依托资源和产业优势,探索创新大鹅养殖新方法,成功试点“玉米地养鹅”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实现了种植业与养殖业高效协同、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格局。
一、创新模式破解发展瓶颈
按照省“鹅十条”产业发展政策,利用土地资源,创新鹅养殖模式,扩大鹅养殖规模,“玉米地养鹅”成功破解鹅产业发展瓶颈,推动鹅产业全链条发展。林口县海华大鹅养殖合作社“玉米地养鹅”试验,在300亩玉米地放养20万只大鹅,实现“一地双用”,单位面积土地利用率提升100%。利用生长到1.5米以上的玉米立体空间放养40日龄大鹅,形成“鹅食杂草害虫、粪肥还田增地力”的生态循环系统,清除杂草率达95%以上,成功减少病虫害发生,形成天然生物防治体系;粪便自然腐熟为有机肥,提升土壤肥力,减少化肥使用量达30%以上;鹅群啄食杂草须根促进玉米深扎根,通风透光显著提升籽实饱满度。
二、生态放养提升产品品质
生态放养通过运动空间扩容与天然膳食结构调整双重赋能,从源头提升农产品质量,该模式充分利用玉米地开阔空间,使鹅在自然环境中生长,通过生物链循环减少外部投入,玉米鹅群日均运动量也得到大幅度提升,较舍饲模式活动量增加70%,鹅肉品质得到优化,促进肌肉生长和脂肪均匀沉积,肉质更紧实鲜美,鹅胗、鹅肠等副产品发育良好,肉质口感较舍饲鹅实质性提升。鹅在玉米地内吃食粗饲料,消化系统功能增强,较比舍饲鹅生长体积较大。有机肥替代化肥生产玉米,促进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地可持续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增加土壤肥力。
三、规模发展带动增收增效
“玉米地养鹅”模式通过种养结合、资源循环利用,有效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成为推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创新,在降本增效、规模扩张和带动共享方面表现突出。每只鹅通过自主采食杂草害虫、减少饲料投喂以及节省清粪、除草等人力成本,可实现增收10元左右,降本增效明显。海华合作社300亩玉米地因鹅粪还田替代化肥,节省化肥投入约9万元,带动当地农民就业20余人,人均月收入达5000元,合作社全年预计增收200万元。
目前,该模式已形成“玉米为鹅供栖息、鹅为玉米增肥效”的良性循环,实现了生态养殖与绿色种植的深度融合,减少了化肥农药使用,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与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我市将重点推广“玉米地养鹅”农业现代化模式,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培训与龙头带动,推动形成种养结合、生态循环、优质高效的鹅产业全链条体系,推动鹅产业高质量发展。
原文链接:http://nynct.hlj.gov.cn/nynct/c115380/202509/c00_31873117.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 北大荒集团:收割机奏响丰收歌
最新发布
- 农业和公安部门强化“警农”联动提升农机安全监管效能2025-09-15
- 黑龙江省高纬度规模化养殖小龙虾获成功2025-09-15
- 2025年绥滨县基层农技推广跨省实训观摩助力农业现代化发展2025-09-15
- 河北省召开“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河北庆祝活动”新闻发布会2025-09-15
- 重磅微视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2025-09-15
- 刘国中在黑龙江调研时强调 全力以赴夺取秋粮丰收 持续夯实粮食安全根基2025-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