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特产调研网!

当前所在:首页 > 资讯动态 > 正文

保山施甸:亲繁种稻喜开镰

发布时间:2025-09-15来源: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施甸县由旺镇亲本繁育基地。

  “我手中这沉甸甸的稻谷,可是杂交水稻的母本‘芯片’。”日前,保山市施甸县仁和镇土官村种植户何光龙一边忙着组织工人收割水稻,一边介绍自家的“芯片”产品。

  金秋时节,滇西大地稻浪翻滚。在施甸县水稻两用核不育系亲本繁育基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作为全国最大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亲本繁育基地,今年这里产出的亲本种子将满足全国80%以上的水稻两用核不育母本用种需求。

  在何光龙家的繁育田里,沉甸甸的稻穗压弯稻秆,连片稻田被染成金黄。不远处,机声隆隆,到处是工人忙碌的身影,收割、装袋、拉运每个环节井然有序。何光龙从事水稻亲本繁殖已有7年,凭借丰富的经验,他把自家基地打造成当地的“高产样板”。“你看这片田,亩产700多公斤,细算下来,今年总产值应有150万元。”看着满眼金黄,何光龙笑意盈盈地说。

  施甸县得天独厚的光热条件与优质生态环境,使其成为水稻亲本繁殖的“天然温床”,“中国水稻之父”袁隆平生前曾为施甸县题词——“中国杂交水稻最佳繁育基地”。多年来,当地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推动亲本繁殖走向标准化、规模化。目前,全国水稻两用核不育系亲本每年用种量约220万公斤,而施甸县今年3900多亩的繁育田,预计产量超过187万公斤,占比达85%。

  “目前,已有安徽兆和种业、湖南兴隆种业等31家企业进驻,共培育78个亲繁品种,今年水稻亲繁亩产在480公斤以上。”施甸县农业种业发展中心助理农艺师周榆越介绍。

  作为杂交水稻的“母体”,亲本种子的质量与数量直接关系后续杂交稻种产能,更维系着国家粮食安全根基。施甸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水稻种子丰收,不仅鼓了农户的“钱袋子”,更以实实在在的产能为攥紧中国种子、推动种业振兴注入坚实的“施甸力量”。(记者:李建国 通讯员:瞿柯楠 杨林元)


原文链接:https://nync.yn.gov.cn/html/2025/zhoushilianbo-new_0915/142151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特产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特时代品牌管理有限公司主办--全国特产行业信息化应用平台
特产调研网 tcdy.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03596号-8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205办公室
客服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