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县2025年植物病虫情报第二十三期
发布时间:2025-09-15来源: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晚稻中后期病虫发生情况及趋势分析
今年全州县种植晚稻31.5万亩,根据今年晚稻生长特点,现将晚稻中后期发生趋势分析如下:
一、病虫发生趋势
(一)稻纹枯病:系统观察,始见期8月20日,始见期与去年同期推迟5天。9月10日系统调查田间病丛率最高12.0%,平均6.0%,病株率最高18.42%,平均11.51%;9月10日大田普查病丛率最高18.0%,平均8.67%,病株率最高9.18%,平均5.81%,预计晚稻纹枯病中等局部偏重发生,流行盛期为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发生面积27万亩左右。
(二)稻瘟病:系统观察区未见叶瘟,预计轻发生局部中等偏轻发生1(2),发生面积5万亩左右,以穗瘟为主,流行盛期在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主要发生区域为老病区及种植有感病品种区。
(三)白叶枯病:系统观察区未见白叶枯病,该病在全州县历年发生较轻,但今年早稻和中稻有个别田块发生较重,发生区域为龙水、绍水、才湾、全州镇等乡镇,主要发生在种植感病品种及田间管理不力的田块。大田普查感病田块感病中心,病株率最高78.6%(迟熟中稻田),病叶率最高66.3%,病情指数最高为3级,一般为1-2级。预计晚稻白叶枯病发生程度为轻发生局部中等发生1(3),发生面积约5万亩。
(四)稻曲病:系统观察区未见,但近年来晚稻稻曲病时有发生,根据近年来该病发生情况及发生程度,预计今年晚稻稻曲病发生程度为中等偏轻局部中等发生2(3),发生面积8万亩左右。
(五)稻飞虱:灯诱监测,安陂点9月1日—9月10日共诱虫7541头,其中褐飞虱占95.4%,9月3-9日出现一个成虫小高峰,7晚共诱虫6385头。系统观测,田间混合种群9月10日最高950头/百丛,平均297.5头/百丛,其中个别田块短翅型成虫10头/百丛。大田普查,短翅型成虫最多110头/百丛,一般0-10头/百丛。晚稻后期田间小气候宜于稻飞虱发生繁殖同时根据历年来该虫回迁规律,预计晚稻稻飞虱发生程度为中等偏重局部大发生4(5),发生面积29万亩左右,若虫盛发期9月中旬—10月上旬。
(六)稻纵卷叶螟:灯诱监测,9月9-10日出现小高峰,10日当晚诱蛾86头;系统赶蛾,9月10日最高2360头/亩,平均984头/亩,9月9日最高3470头/亩,平均1125头/亩。根据该虫历年发生规律及结合水稻发育进度,预计晚稻卷叶螟中等发生,发生面积25万亩左右,预计稻纵卷叶螟成虫羽化盛期和蚁螟盛孵期为9月中旬到10月上旬。
(七)二化螟:灯诱监测,安陂点9月1-10日共诱虫2551头,暂未出现明显成虫高峰。预计二化螟成虫羽化盛期为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蚁螟盛孵期为9月下旬到10月上旬,发生程度为中等发生局部中等偏重发生3(4),发生面积12万亩左右。
(八)鼠害:根据鼠害监测,田间鼠源广泛,预计秋季鼠害中等程度发生3,发生面积15万亩左右,主害时段为9月下旬至10月中旬。
二、防治意见
(一)健康栽培,田间干湿管理,提高稻株抗逆性。
(二)推荐使用杀虫灯、性诱器(剂)、食诱剂以及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提高防治效果,保护生态环境。
(三)建议以村为单位在9月30日以前开展农区统一灭鼠。
(四)根据病虫情报,结合实际,掌握关键时期,选好对口农药,开展科学应急防治,注意轮换使用农药,提高防治效果。
晚稻中后期病虫防治的主攻对象是稻飞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纹枯病、白叶枯病、稻曲病、稻瘟病。防治害虫时应掌握低龄幼(若)虫期施药,稻飞虱进行达标防治(1000头/百丛)、纹枯病应在病丛率15%时施药,防治穗瘟要求以预防为主,病区在大胎破口和抽穗期各施药防治一次;防治白叶枯病时要抓住时机,连续用药2-3次,每次用药间隔5-7天,轮换用药,同时增加叶面肥提高植株抗性。
原文链接:http://nynct.gxzf.gov.cn/xwdt/gxlb/gl/t25962074.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发布
- 农业和公安部门强化“警农”联动提升农机安全监管效能2025-09-15
- 黑龙江省高纬度规模化养殖小龙虾获成功2025-09-15
- 2025年绥滨县基层农技推广跨省实训观摩助力农业现代化发展2025-09-15
- 河北省召开“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河北庆祝活动”新闻发布会2025-09-15
- 重磅微视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2025-09-15
- 刘国中在黑龙江调研时强调 全力以赴夺取秋粮丰收 持续夯实粮食安全根基2025-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