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云岭学者袁平荣:用科技守护 百姓米袋子
发布时间:2024-09-29来源: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秋收时节,云南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云岭学者袁平荣研究员奔忙在全省各水稻产区,开展测产、收种、产业分析等工作。“科技的进步对保障我省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袁平荣30多年深耕稻作科技领域,推动并见证了在科技支撑下,云南从“吃得饱”迈向“吃得好”的巨大变化。他的感慨,和云岭稻农得出的“种好粮还得靠科技”共识不谋而合。
1990年,袁平荣大学毕业后来到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工作,由此和水稻结缘。当时,云南水稻种的基本上是传统老品种,亩产仅300多公斤,口感也不好,种植、管理、收获主要靠人力,生产成本高、效率低。
为寻找破解瓶颈的方法,袁平荣扎根田间地头,投入到稻种资源分类和起源演化、水稻高产机制和高产育种、新株型(超级稻)材料引进和育种应用以及高原粳稻育种等研究中,先后主持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云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重点引智示范项目等数十个项目。
田间地头的实践磨炼,仰望星空的深邃思索,让袁平荣不但掌握了种稻之技,更习得了兴农富民之理。他带领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的科技人员,传播农业致富信息,提供科技服务,推广优良品种,引领农户走上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服务为手段的产业发展之路。近5年来,他主持育成的30余个品种推广面积就在900万亩以上,累计为稻农增收4.75亿元。其中,历经20多年选育的“云粳”系列香软米不仅深受群众喜爱,还成为我省优质稻种植面积最大和比较效益最高的品种。
如今,云南水稻亩产449公斤,较之前大为提高,亩产八九百公斤的高产典型屡屡涌现,产量高、食味好的优质稻和加工型专用稻新品种不断育成,工厂化育秧、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杂交稻旱种等高效轻简技术加速应用,全省水稻机耕率、机收率均在90%左右。
“未来,要把更多科研成果写在云岭大地上。”用科技守护百姓米袋子,袁平荣的步履不会停歇。(记者:陈云芬)
原文链接:https://nync.yn.gov.cn/html/2024/yunnongkuanxun-new_0929/141525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发布
- 农业和公安部门强化“警农”联动提升农机安全监管效能2025-09-15
- 黑龙江省高纬度规模化养殖小龙虾获成功2025-09-15
- 2025年绥滨县基层农技推广跨省实训观摩助力农业现代化发展2025-09-15
- 河北省召开“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河北庆祝活动”新闻发布会2025-09-15
- 重磅微视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2025-09-15
- 刘国中在黑龙江调研时强调 全力以赴夺取秋粮丰收 持续夯实粮食安全根基2025-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