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入侵物种大薸防治技术指导意见
发布时间:2024-09-29来源: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大薸(Pistia stratiotes L.)是天南星科、大薸属水生飘浮草本植物。
科属:天南星科 大薸属
别名:大浮萍
原产地:巴西
首次发现:1590年
生境:水塘、水田、沟渠、水库等地
花期:5-7月
果期:7-8月
描述:水生漂浮草本,具多须根;叶簇生成莲座状,叶片倒三角形、倒卵形、扇形,顶端圆,叶脉扇状伸展,背面明显隆起成折皱状;佛焰苞白色。
大薸在自然条件下,主要靠无性繁殖。大薸开花结实不一致,在夏季高温多雨季节,陆续开花结实。从开花到种子成熟需60-80天,种子成熟后果皮裂开脱落于水中。成熟的种子也可以进行繁殖。种子千粒重1.55克。在西南地区以无性繁殖为主。
传入: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广布。作为猪饲料推广栽培而人为引入。它的种子裹挟在淤泥中随水流传播或附着在动物身上由动物传播,而江河湖中所出现的大薸植株可能与航运有关。
入侵:生长速度快,能够以无性繁殖的方式进行繁殖,在叶腋处形成匍匐枝条,各节均能生根,从而克隆产生新个体。同时,大薸能够适应多种水质,耐低温,而且它的分蘖能力也很强,一株大薸能够在8个月内分生至6万株左右。
危害:大薸适宜生长在静水和富营养化的水体中,一旦成功入侵,将会影响水体景观,甚至造成河道、水渠的阻塞而影响航运。大薸死亡后的残体沉入水体中会大量消耗水体中溶解的氧气,产生恶臭及有毒的物质,造成水体的二次污染,对水产养殖业产生了负面影响,导致沉水植物死亡和生态系统的失衡。
防治:人工打捞大薸活体、清理河床和河岸淤泥等污染物(包括大薸残体),防止河道被堵塞并保持河道通畅。对于小池塘里的大薸种群,可以采用排水晒塘的方式进行防治。
利用:作为猪、鱼饲料;用于园林景观水面绿化等,具有重金属进化作用,作为生物吸附剂可以去除重金属铬、铀及水中的氮和磷,有效抑制水华和赤潮的产生。此外,通过合理地规划种植可以重建湿地、调节河流的水质等。一般而言,适量的大薸用于水体净化是一种可持续的绿色发展方式。
原文链接:http://nynct.gxzf.gov.cn/xwdt/gxlb/gl/t19051881.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 外来入侵物种黄花刺茄防控技术指导意见
下一篇: 外来入侵物种薇甘菊防控技术指导意见
最新发布
- 广安市邻水县被授予“中国油橄榄之乡”2025-02-28
- 江苏省土壤墒情监测简报第55期2025-01-06
- 江苏省土壤墒情监测简报第54期2025-01-06
- 辞旧迎新促团结 滆有智慧同奋进2025-01-06
- 自治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事项(省级)指导目录(2024年版)2025-01-06
- 202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综合执法监督局执法人员名录2025-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