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病虫情报 第八期
发布时间:2024-06-24来源: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早稻中后期病虫发生趋势与防治意见
今年早稻前期主要病虫害发生总体偏重,其中水稻“两迁”害虫迁入时间早,迁入虫量大,迁入峰次多,发生危害程度重,田间有效残虫量大。二化螟等水稻钻蛀性螟虫发生面积大,为害程度较重。近期降雨频繁,目前的气候和田间环境有利于各种病虫的发生蔓延和繁殖为害。根据当前病虫发生状况,结合历年病虫发生规律及天气条件,预计我市早稻中后期病虫达中等偏重程度发生。当前雨日多,影响病虫防治效果,各地要切实做好 “两迁”害虫、水稻螟虫、稻瘟病、稻纹枯病等水稻病虫防治工作,确保早稻丰收。
1、稻纵卷叶螟。
据各县系统监测及面上调查,始见期比去年略早,第二代部分县迁入虫量较大,比去年同期偏高。第二代田间蛾量一般60—446头/亩,高的850—1100头/亩,最高4330头/亩。田间卷叶率一般0.8%—3.5%,最高7.9%;幼虫量一般10—35头/百丛。第三代稻纵卷叶螟随降雨大量迁入,第一个迁入峰为5月25日~5月30日,田间蛾量一般为1000~2200头/亩,高的5100~8000头/亩,个别田块蛾量12300头/亩。6月10日-11日又出现第二次蛾峰,田间蛾量一般为356~2500头/亩,高的3700~4000头/亩,最高田块19543头/亩。田间卵量调查,着卵量一般为350~800粒/百丛,高的800~840粒/百丛,个别田块高达1300粒/百丛。6月中旬调查,田间幼虫量一般8~67头/百丛,最高800头/百丛;卷叶率一般4.12~11%,最高45%。害虫还在继续迁入、产卵,预计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幼虫为害盛期,全市为中等偏重局部大发生程度。
2、稻飞虱。
灯下监测始见期比去年早,迁入峰为5月上旬末。田间虫量于5月中旬开始增多,虫量比去年同期偏高。第二代稻飞虱田间混合种群虫量一般为600-900头/百丛,高的1800-3000头/百丛。第三代于5月下旬末及6月上旬末出现迁入峰,田间混合种群虫口密度一般为500~1700头/百丛,高的2500~3037头/百丛,个别未防治田块最高11242头/百丛。预计近期仍将有外地虫源随降雨持续迁入,6月下旬至7月上旬将出现若虫孵化峰,总体发生程度为中等偏重局部大发生,田间若虫将维持多峰次重叠发生,防治难度增大。
二(三)化螟。
二化螟:二化螟田间为害较重,幼虫盛发期长,转株为害频繁,防治难度大。兴安、灌阳等北部县枯心枯鞘率一般为1.5~4.25%,最高26.9%;第一代残虫量调查,一般为386-1372头/亩,最高5729头/亩。三化螟:第一代三化螟轻发生,为害程度轻,各类型田加权平均枯心率0.01%,田间加权平均残虫量26.4头/亩。预计第二代二化螟为中等偏轻局部中等偏重程度发生,三化螟为轻发生,蚁螟孵化盛期在6月下旬末至7月中旬,主要危害早稻中迟熟品种及中稻田。
稻瘟病。
各县区调查,前期发病的常规稻及较感病的杂优品种叶瘟已进入流行盛期,病叶率一般为0.5~3%,最高27%。近期高温高湿及连续降雨天气有利于稻瘟病的发生,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穗瘟流行盛期,预计穗瘟为中等偏轻局部中等程度发生,局部历史性病区为中等偏重发生。老病区、山区稻田和种植感病品种稻区,以及前期稻叶瘟发生较重的田块,后期稻穗瘟偏重发生、蔓延流行的可能性较大,要注重穗瘟的防治工作。
纹枯病。
该病为水稻中后期普发性病害,于5月下旬始见。各县面上调查,病丛率一般1.7~18%,最高60%;病株率一般2.31~9.32%,最高21.53%,病情指数一般0.49~1.35,高的4.64。随着雨季来临,高温高湿的田间气候,有利于该病的流行发展。水稻孕穗至抽穗期为病害流行高峰期,全市将达中等偏重局部大发生程度。
农田害鼠。存在鼠源和历年发生稻区域,发生与上年同期相当。预计中后期为中等程度发生,主要为害时段在6月下旬至7月下旬。
7、此外,稻曲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稻蝽象、稻杆潜蝇、稻蓟马等病虫在局部发生为害。
二、防治意见
1、务必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防治工作。近期降雨频繁,两迁害虫特别是稻纵卷叶螟迁入量大,虫量较高,且持续降雨影响防治效果,防控形势严峻。各有关部门应充分认识早稻中后期病虫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利用电视、报纸、短信、标语等多种宣传方式,组织发动群众抢晴做好早稻中后期病虫防治工作,确保早稻生产安全。
2、加强田间调查监测,准确掌握病虫情况。各级植保科技人员要深入田间做好调查和监控工作,密切关注田间病虫的发生动态,特别是“两迁”害虫及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情况。严格按测报规范进行调查和信息上报,及时发布预报,指导群众开展防治。
3、注重采取绿色防控措施 。积极推广农业防治如干湿灌溉,合理施肥等健身栽培措施,提高稻株抗性,减少病虫发生;大力推广使用频振式杀虫灯、性诱剂诱杀稻纵卷叶螟、二(三)化螟成虫等,有条件的地方可开展赤眼蜂防治螟虫和水稻统防统治工作,逐步实现害虫无害化治理的目标。
4、明确主攻方向,做好分类指导。“两迁”害虫掌握在低龄幼(若)虫盛期施药,穗瘟的防治要掌握破口期和齐穗期两个关键时期各用药一次。各级农技部门应根据病虫情况做好分类指导工作。
5、选择对口农药,保证防治效果。防治稻飞虱可选用噻嗪酮(扑虱灵)、噻虫嗪、吡蚜酮、醚菊酯等;防治稻纵卷叶螟可选用氯虫噻虫嗪、氯虫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阿维菌素等;防治螟虫宜选用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等。防治稻瘟病选用枯草芽孢杆菌、三环唑、春雷霉素等;防治纹枯病选用井冈霉素、申嗪霉素、苯醚甲环唑·丙环唑等。同时要注意不同药剂轮换使用,减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
原文链接:http://nynct.gxzf.gov.cn/xwdt/gxlb/gl/t18583781.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 农作物病虫害情报 第18期
下一篇: 农作物病虫情报第七期
最新发布
- 广安市邻水县被授予“中国油橄榄之乡”2025-02-28
- 江苏省土壤墒情监测简报第55期2025-01-06
- 江苏省土壤墒情监测简报第54期2025-01-06
- 辞旧迎新促团结 滆有智慧同奋进2025-01-06
- 自治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事项(省级)指导目录(2024年版)2025-01-06
- 202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综合执法监督局执法人员名录2025-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