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勐腊:乡村富裕乡愁浓
发布时间:2024-04-22来源: 云南省乡村振兴局 作者:佚名
为进一步激活乡村振兴内驱动力,近年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捧镇深挖各项产业优势及潜力,不断培育壮大“领头雁”规模,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迭代升级。
冬田“绿翡翠”富裕一方人
高品质无筋豆最高可卖到每公斤8元,普通品质的也能达到每公斤6元,是以往单价每公斤2元的3至4倍。“我家今年种了50亩无筋豆,全都丰收了。”勐捧村曼秀小组村民岩坎叫喜上眉梢。
岩坎叫展示着丰收的喜悦
尝到了冬季作物“短平快”的甜头,勐捧镇立足土地“广平连”的优势,加速盘活万余亩冬闲土地资源,广泛发动种粮大户、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种植,优化冬种作物布局,还派遣农技能手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种管技术指导,助推冬季作物产业提产增质,让3400余亩无筋豆田帮助农民“无痛”过冬。
“我们之前在江苏、广州务工,一年到头不仅辛苦,家中土地也无心打理。”曼贺南村村民姚娅娟和小新寨小组村民飘生感慨道,“现在家乡大变样了,在家门口就能赚钱,还能照顾家人。”
绿色产业激活经济增长点
针对重要产业“糖经济”发展衍生的环境问题,勐捧镇投入资金500万元建设生物有机肥加工厂,积极外出招商引资,打通企业落地各项关键环节,将“经济账”与“生态账”同算同结,畅通了绿色惠民富民新路径。有机肥厂的建成,带动了全镇脱贫户188户752人、一般农户3000人次增收,直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4万余元。
有机肥厂工人忙着把化肥装车
勐捧镇针对农民分散经营,与商贩议价没有主导权而长期处于弱势地位的窘境,创新推动建立面向农业、林业的两大“党”字号集体组织,打破了村组“各自为战”的发展格局,推动党员干部和致富带头人站到经济发展第一线,按照“党组织+基地+农户+企业+市场”模式,实现群众口袋“四季增收”。“我们以有机肥厂项目落地为契机,走出了‘抱团联动’注册商标自营有机肥的第一步。”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试点成员岩糯叫信心满满,“再加上其他商品售卖,顺利的话,合作社年纯利润最高能有60余万元。”
“文旅+非遗”打造产业聚合点
勐捧镇充分利用勐润村、景坎村、曼种村等民族文化资源,勐捧村红色文化底蕴、温泉村自然风光优势,推出“跟着非遗游勐捧”文旅活动,不断深化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层次有效提升。布局民宿、餐饮、夜市,搭台推动“周末经济”,举办“丰收节”“新春赶摆”等,吸引县内外游客5万余人,为当地群众增收创收200余万元,带动群众灵活就业100余人,实现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傣族织锦传承人向创业青年教授知识
“我知道家乡在扶持非遗产业,在大学就试着创业了。”“95后”返家乡致富带头人、霓裳服饰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依应香说,“刚开始只是尝试用非遗傣族织锦制作傣装,开了一间小铺面。后来参加了镇上举办的非遗电商培训,便把铺面开到文旅规划线路上,一边线下吸引游客,一边经营网店,还带动30余名家乡的姐妹成为绣娘。绣娘们收入稳定了,我也为家乡做了件好事。”
为更好擦亮非遗特色名片,勐捧镇创新非遗文创产品3款,开设非遗工坊2户,开展非遗艺术汇演2次、非遗体验活动10余场次,接待体验游客2万余人次,帮助手艺人从“指尖技艺”转变成“指尖经济”,拓宽群众在家门口创收的渠道。
原文链接:http://ynxczx.yn.gov.cn/html/2024/zhoushizaixian_0412/1169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 红河:产业兴起来 群众富起来
下一篇: 文山广南:“小巧手”绣出庭院“大经济”
最新发布
- 广安市邻水县被授予“中国油橄榄之乡”2025-02-28
- 江苏省土壤墒情监测简报第55期2025-01-06
- 江苏省土壤墒情监测简报第54期2025-01-06
- 辞旧迎新促团结 滆有智慧同奋进2025-01-06
- 自治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事项(省级)指导目录(2024年版)2025-01-06
- 202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综合执法监督局执法人员名录2025-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