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特产调研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时事聚焦 > 正文

在广袤田野上绽放青春之花!《人民日报》点赞云南这位“新农人”

发布时间:2024-04-09来源: 云南省乡村振兴局 作者:佚名

  近日

  《人民日报》刊发文章

  《在广袤田野上绽放青春之花》

  聚焦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标兵

  在田间地头挥洒汗水

  在乡村的广阔天地间大显身手

  用行动诠释了青年人的责任担当

  一起了解

  来自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的梁名双

  投身乡村全面振兴的青春故事

  

  

  梁名双:在蓝莓田里种出幸福生活

  玉溪市澄江市朱家山,一面缓坡上,半人高的蓝莓树排列整齐,沐浴着阳光。果树丛中,梁名双正弯腰埋首,检查着蓝莓的长势。

  

  梁名双在查看蓝莓长势。吴志柳 摄

  80后梁名双是普洱市景东县人,云南梁氏高原蓝莓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从一名经济学博士成为蓝莓田里的“新农人”,梁名双说:“农业创业艰难,但我选对了行。”

  2014年,因为一次偶然机会,梁名双了解到了蓝莓种植行业。当时国内市场上蓝莓还比较稀少,澄江的光照、降水等气候条件也很优越。于是次年,梁名双来到澄江开辟了150亩蓝莓种植试验田,开启了农业创业之路。

  从头开始学种蓝莓,梁名双没少栽跟头,也在土地上摸索出种植技术。他回忆,开始种蓝莓时,学习了书本上的知识后,以为照葫芦画瓢就能种成。然而,果树树叶泛黄老化、结果质量差,有的树还起了病虫害。他心生挫败感,但也开始反思:“要种好蓝莓,需要边种边试验、边总结。”

  此后3年间,梁名双带领技术团队,用做实验的方法陆续试种了10个品种,围绕“优质、高产、早熟”标准,终于突破了云南露天蓝莓种植的技术壁垒。2018年,梁名双的蓝莓基地进入丰产期,每亩产量可达1吨以上。

  掌握了关键技术后,梁名双在2020年回乡成立云南梁氏高原蓝莓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推动建成蓝莓标准化种植基地1万余亩。争取农户支持流转土地、融资贷款投入资金、根据气候条件调整种植模式……梁名双忙得不可开交:“看着蓝莓种植面积越来越大,产业从业人数越来越多,我就感到自己的工作非常有意义。”2022年,景东蓝莓基地投产,蓝莓产量1万余吨,产值约6亿元。

  在公司获得发展的同时,梁名双从未忘记乡亲们。在景东、澄江等地,随着蓝莓产业发展,基地周围的百姓收益也不断增长。除了每年支付土地租金,基地还为大量周围农户提供了增收途径。“我们每年支付3000万元左右的租金,同时用工数量也持续增长。”梁名双说。

  此外,梁名双所在企业还为家乡的农户提供免费技术支持和销售渠道,带动更多人种蓝莓增收。景东县文井镇者后村的魏正红就是这种发展模式的受益者之一。“本来想干,又顾虑种不好、卖价不高。”魏正红说,有了技术和销售渠道的支持,自己也尝试种植了50亩蓝莓,效益不错。尝到甜头的魏正红决定再接再厉,扩大种植规模。2020年,魏正红带头成立蓝莓种植专业合作社,者后村的蓝莓产业也进一步发展起来。“现在,我们浑身有使不完的劲!”魏正红说。

  如今,澄江的蓝莓基地里又有新变化:梁名双带领团队试种的几十亩新品种已经挂果销售,进一步提前了蓝莓的上市时间。“接下来,我们还要尝试用基质土栽培新品种,如果新品种适应较好就会大面积推广。”梁名双说,基地也正在扩建蓝莓种植大棚,进一步发展设施农业。

  在推动现代化农业种植事业发展的路上,梁名双步履不停。“改进技术是保持优势的基础,我们将不断引进新品种、改进种植技术,发展信息农业,强化产销对接,让云南优质蓝莓走向世界。”梁名双信心十足。


原文链接:http://ynxczx.yn.gov.cn/html/2024/meitijujiao_0306/1130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特产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特时代品牌管理有限公司主办--全国特产行业信息化应用平台
特产调研网 tcdy.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03596号-8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205办公室
客服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