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关注元阳阿者科:水墨梯田 云海村寨
发布时间:2024-04-09来源: 云南省乡村振兴局 作者:佚名
3月17日,《光明日报》文旅版刊文,讲述“阿者科计划”实施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新街镇阿者科村,走上村民共富的道路。
云雾笼罩的梯田 马继春 摄
春初正午,被云雾笼罩的梯田在阳光的照射下一片片显露出来。层层叠叠的梯田,包围着由一栋栋蘑菇房组成的村庄,远处的山峰、村寨在云海中若隐若现,仿佛水墨画徐徐展开……
这里,是阿者科村。哈尼族聚居的阿者科是国家级传统村落,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遗产区五个重点村落之一。哈尼梯田在山巅,大江大河在谷底,溪水自山头森林潺潺淌下,千百年来竟从未断绝。围出块块水田的陡峭田埂何以不干不垮?答案藏在哈尼族人口口相传的“三犁三耙”农耕哲学中,藏在森林、梯田、村寨、水系循环互利的“四素同构”理念里。阿者科村党支部书记普字成告诉记者:“哈尼族人崇敬大自然中的生灵,每个村寨后面都有‘寨神林’,保护森林就是保护水源,保护水源就是保护梯田。”
“搬开黑亮的石头,把大田开到山上,引来清亮的泉水,栽出绿绿的稻秧。有了好山好水,盖起高高的蘑菇房,有了好田好地,阿妈把好儿生养。”讲述哈尼族迁徙历史的长篇史诗、哈尼族古歌《哈尼阿培聪坡坡》中的这些诗句,生动描述了哈尼梯田、哈尼族村寨的形成过程。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哈尼古歌传承人马建昌坐在自家火塘边为记者吟唱这首古歌时,记者眼前浮现出哈尼族祖先翻越千山万水迁徙到红河两岸,来到阿者科村修筑梯田、修建蘑菇房的场景。
阿者科村蘑菇房 红河州委宣传部 供图
阿者科的民居多为土基墙、大茅草顶的蘑菇房,古朴却不破旧,只因近几年多数蘑菇房都经过了维修改造。这几年,来村里看梯田和蘑菇房的游客越来越多,村民们陆续开办了民宿、餐馆,还有“火塘咖啡”“牛栏酒吧”等。“去年年底以来,我们村新开了4家民宿和餐馆,都是原来外出务工的村民回来开的店。”普字成说。
在阿者科村,致富的不是少数人。随着“阿者科计划”实施,村子走上了全村65户村民共富的道路。2018年以来,中山大学保继刚教授团队与元阳县政府共同制定实施“阿者科计划”,即村里成立阿者科旅游公司进行开发经营,经营利润公司留成30%,村民分红70%。“分红细则鼓励村民保留蘑菇房、耕种梯田,鼓励村民在村里居住、户籍在村里。凡满足这些条件的村民都可以多分红,目的就是保持阿者科村的传统风貌和旅游核心吸引力。”驻村经营管理人员、师从保继刚教授的研究生林晓艺说。
“以前我们村守着梯田还是穷,现在‘阿者科计划’让村里家家有收入、全村大变样!”普字成高兴地说。2019年以来,阿者科村共接待游客12.1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21.65万元,共进行旅游分红8次,累计分红143.66万元,户均分红2.21万元。
“现在大家还愿意耕梯田种粮食吗?”记者问。
“愿意!在梯田种粮可以多分红,政府有补助,现在梯田红米能卖到20元一公斤,所以每年插秧、收谷子的时候,外出打工的人都回来忙农活。”普字成回答。
“阿者科计划”为村民带来的不仅是收入的增加,还有生活方式的改变。大半生都在火塘边唱歌的马建昌,如今有了公开演出的工作——每天下午3时,67岁的马建昌都要在村边的古树广场为游客演唱哈尼古歌,这是村里一项重要的文化体验活动,由公司向他支付报酬。
记者来到阿者科最早开业的一家民宿“乡伴原舍阿者科”,只见门前鲜花盛开,屋内是时尚的咖啡厅、餐厅和客房。“我们每一个房间都体现哈尼族文化,门牌号用哈尼语表示。我们还让游客体验梯田捕鱼,这里还有供儿童学习的小屋,展销绣娘们缝制的哈尼族服装。”民宿老板、哈尼族女青年张萍笑盈盈地说,“每位哈尼族妇女都会缝制民族衣服,我们为绣娘提供原料和展示平台,让她们增加些收入。”
张萍是邻近村寨大鱼塘寨走出来的哈尼族姑娘,她中专毕业后外出打工,6年前随丈夫回到阿者科,在这家民宿当服务员,后来做了店长,如今是上级公司的合伙人。
“因为喜欢家乡的梯田,所以我回来发展。”从大山梯田中走出,又回到大山梯田的张萍深有感触,“我们要让家乡变得更美,生活变得更好!”
“3月17日,我们村要过‘昂玛突节’,相当于哈尼族的春节。大家要祭拜祖先,还要摆长街宴呢!”普字成爽朗的笑声里,充满了对生活的满足和对未来的期待。
驻村故事视频、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正在征集中,欢迎投稿!
为集中展现我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新成效、新风貌,生动讲述乡村振兴的好典型、好故事,近日,云南省乡村振兴局发布征文启事,面向全省征集驻村故事视频、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等宣传素材,通过图文、视频等形式“描绘”我省乡村振兴的新图景。具体征集事宜请扫描二维码查看。
原文链接:http://ynxczx.yn.gov.cn/html/2024/meitijujiao_0321/1144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 小小“火塘会”撬动乡村治理!《农民日报》点赞会泽县普珠村
下一篇: 农光互补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最新发布
- 广安市邻水县被授予“中国油橄榄之乡”2025-02-28
- 江苏省土壤墒情监测简报第55期2025-01-06
- 江苏省土壤墒情监测简报第54期2025-01-06
- 辞旧迎新促团结 滆有智慧同奋进2025-01-06
- 自治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事项(省级)指导目录(2024年版)2025-01-06
- 202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综合执法监督局执法人员名录2025-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