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广西丨《人民日报》关注广西柳州融水村官杨宁 扎根乡村十四年
发布时间:2024-04-08来源: 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振兴局 作者:佚名
3月28日,人民日报第11版刊发文章《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江门村党总支书记杨宁扎根乡村十四年“村里拧成一股绳,办法总比困难多”》,讲述了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安陲乡江门村党总支书记杨宁,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扎根乡村十四年,带领乡亲们深挖当地特色优质资源,发展产业,把乡村建设得越来越好的故事。
下面是详细报道
▲杨宁(右)帮助村民干农活。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安陲乡江门村党总支书记杨宁个头不高,戴一副眼镜,说话时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办事雷厉风行。“有威信有魄力,说话办事,果断利索。”提起杨宁,村民和村干部们这样评价。
2010年大学毕业后,杨宁回到家乡江门村,从大学生村官到村委会主任,再到村党总支书记,14年一直在村里奔忙。
一开始,江门村没有产业。“我们想种葛根,专门外出学习了五六次,然后信心满满引进来。”但是,江门村昼夜温差大,再加上当年雨水多,管护经验不足,葛根没种起来。杨宁没有放弃,又自掏腰包买了辣椒种子,发给村民们种植,可江门村冬春高寒的气候同样不适合辣椒的生长,当年辣椒产量也不尽如人意。
经过多次研究,杨宁发现,紫黑香糯稻米耐高寒,非常适合江门村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环境。没钱怎么办?她把自己的房子卖了,凑了30万元,再买稻米分给村民们种植。当年种植的120亩紫黑香糯稻米最高亩产500斤,村民们的腰包慢慢鼓了起来。
“面对困难和挫折,村里拧成一股绳,办法总比困难多。”杨宁说。2023年,村集体年收入从2017年的不到5000元增长到20多万元。未来,如何继续挖掘江门村特色优质资源?“村集体经济想做大做强,得办自己的企业。”杨宁说。在村委会对面的山坡上,江门村乡村全面振兴产业园正加快建设。“饮用山泉水厂、腊味加工厂和服装加工厂,都将入驻我们村的产业园。”江门村驻村第一书记覃石说。
记者走进产业园时,工人们正进行着最后的粉刷环节。“这是我们村发展的新起点,产业园建好了,先邀请村民们来参观,这是大家的产业!有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有村民们的支持,我们村一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杨宁满怀期待。
原文链接:http://xczx.gxzf.gov.cn/xwzx/mtjj/t18211134.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发布
- 广安市邻水县被授予“中国油橄榄之乡”2025-02-28
- 江苏省土壤墒情监测简报第55期2025-01-06
- 江苏省土壤墒情监测简报第54期2025-01-06
- 辞旧迎新促团结 滆有智慧同奋进2025-01-06
- 自治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事项(省级)指导目录(2024年版)2025-01-06
- 202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综合执法监督局执法人员名录2025-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