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特产调研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时事聚焦 > 正文

《人民日报海外版》整版报道!在这里邂逅哈尼风情

发布时间:2023-12-21来源: 云南省乡村振兴局 作者:佚名

  12月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视觉广角版整版刊文,报道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会龙村发展民族特色旅游。

  

  “会龙指的是我们山里一种叫羊排果的野果,靠山吃山嘛。”绿瓦红墙的哈尼族新居,色彩鲜艳的花纹、图腾,推窗就能看到的青山碧水……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补蚌村会龙村民小组,村民杨解芬熟练地向游客介绍着村里的历史。

  

  

  会龙村航拍图。查巍 摄

  

  勐腊县是中国边境城市之一,会龙村是一个以哈尼族为主、多民族聚居的村寨。1000多年前,哈尼族先民不断南迁。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会龙村人由勐腊县另一个乡搬迁到此定居。

  

  

  杨解芬(左一)和家人在家门口合影。查巍 摄

  

  杨解芬是地道的哈尼族人。前些年,村里依托生态优势发展起了乡村旅游,打造乡村民宿和农家乐,游客越来越多。杨解芬也收拾了新盖的两层小楼,楼上用作民宿,楼下打造农家乐餐厅、咖啡厅,还售卖自制的牛皮、酸笋、肾茶、普洱茶等农产品。喜欢花草虫鱼的她在庭前挖了鱼池,栽上绿植,摆放桌椅,她家成了村里的热门地点之一。

  

  

  村民为游客表演竹竿舞。戴振华 摄

  “原来闲置的房子如今有了新用处,游客在这里观星赏月、喝茶聊天、品尝农家菜,他们喜欢的就是这份悠闲和适意。”杨解芬说,在家门口工作可以照顾老人和孩子,周末还参加民族歌舞表演、美食比赛。

  

  

  村子街边的装饰画。彭训文 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会龙村人在探索中逐渐明白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会龙村紧邻国家4A级景区望天树景区,三面被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绕。曾经,这里村容村貌不整洁,村民住在低矮破旧的老房子里,仅靠割少量橡胶树维持生计。

  

  

  会龙村街景。彭训文 摄

  

  穷则思变。会龙村村民将目光投向了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为此,会龙村先后组织村民开展房屋改造、“清河行动”“护林行动”、村容村貌提升行动。在改造过程中,除了保留村寨原有风貌,村里还对花台、路面、下水道、卫生间等公共区域进行改造提升,每家每户规划打造了小菜园、小花园、小庭院,栽种各类特色花卉、果苗。村民经营民宿、餐饮、农特产品后,为了让村民经营更加规范,村里还组织餐饮、客房服务、礼仪等方面的培训。

  

  

  村民为游客表演自编的歌舞。补蚌村村委会 供图

  

  民族特色鲜明的新居。查巍 摄

  

  沿着新修的石阶在村里漫步,房屋与景致相映成趣。“抬眼就能看到满山的橡胶林,空气里弥漫着清新的气息,山谷里听鸟叫虫鸣,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随着村子名气越来越大,不少到望天树景区等周边旅游的客人“拐”来这里“打卡”,节假日入住还要提前预约。

  

  

  村民在展示自制的农产品。补蚌村村委会 供图

  

  夜幕降临,错落有致的哈尼人家被暖色灯光勾勒得格外美丽,一些游客在露台体验着静谧的夜色,还有的出门欣赏即将上演的民族歌舞。


原文链接:http://ynxczx.yn.gov.cn/html/2023/meitijujiao_1212/1050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特产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特时代品牌管理有限公司主办--全国特产行业信息化应用平台
特产调研网 tcdy.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03596号-8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205办公室
客服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