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特产调研网!

当前所在:首页 > 资讯动态 > 正文

北海市“三驾马车”拉动脱贫人口持续增收

发布时间:2023-12-21来源: 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振兴局 作者:佚名

  

  北海讯(李凯妮) 北海市始终把促进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持续增收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的重中之重,深度发力,多措并举,驱动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三驾马车”齐头并进,让脱贫人口的“钱袋子”不断鼓起来,筑牢防止返贫底线。

  一、强化监测深入研判,精准施策击破增收短板

  一是双重分析精准锁定问题。开展常态化监测分析,每月1-8号每天至少开展1次收入数据分析,排查疑似收入未录入名单,第一时间反馈帮扶干部或基层干部开展核实工作,精准采集录入收入信息,做到不漏一户。开展穿透性收入分析,每月针对不增反降比例过高、财产性收入负增长以及转移性收入增幅下降等问题开展专项分析,找出深层次问题所在并指导县区做好针对性增收帮扶措施。二是因户施策精细做实帮扶。紧盯不增反降重点人群,实施一户一档帮扶,实行销号管理。对不增反降群体逐一排查核实各项增收帮扶措施是否应享尽享,从经营性、工资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变化情况等方面分析收入低或收入下降的原因,结合农户资源禀赋和实际条件逐户制定针对性帮扶措施,加强动态监测,推动帮扶措施切实有效。三是全覆盖督导提升工作质量。开展有巩固脱贫成果任务乡镇的全覆盖督导,紧盯收入结构薄弱环节,全面梳理脱贫人口增收工作在责任落实、“账实相符”、农户认可、增收措施精准度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弱项,进一步压实县区乡镇工作责任、改进工作方法,确保脱贫人口增收各项工作有效开展。

  二、强化稳岗就业帮扶,夯实工资性收入底盘

  一是两项政策抓好兜底性就业。抓好公益性岗位合理开发,规范上岗和管理流程,帮助脱贫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目前全市共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1641个。积极打造就业帮扶车间,目前全市正常运营的就业帮扶车间49家,带动12336人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其中脱贫劳动力(含监测对象)406人。二是创新开发式帮扶拓展增收渠道。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动员、公益支持汇集合力,建设集就业、托管、照护和康复等功能为一体的“扶志家园”,安置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家庭符合条件的残疾劳动力、弱半劳动力就近就业,实施开发式帮扶服务增长残疾、弱半劳动力发展底气。全市首批3个试点项目启动,带动一批劳动力年增收2.1万元。三是“雨露计划+”护航学子就业。落实雨露计划精准补助、应补尽补政策,深入实施“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通过举办雨露计划“送企入校”、建立微信群持续跟踪帮扶等措施,今年以来全市雨露计划职业学历教育春季学期补助学生2457人,补助资金347.25万元;2023年毕业学生675人,已就业人数645人(含升学、参军学生),就业率达95.56%。四是“三道门”加强劳务输送。打通家门、车门、厂门点对点送工“三道门”,服务农村脱贫群众轻松就业,切实解决农村劳动力求职信息不灵、求职成本较高的实际困难。今年来全市共为939名农民工返岗复工提供了“点对点”服务。五是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今年以来全市实施“技能广西行动”培训脱贫劳动力1027人,首次就业率达30%以上;全市共组织开展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补贴性技能培训6354人,其中脱贫人口技能培训1116人,为脱贫人口转移就业提供有力支撑。

  三、聚焦产业支撑带动,增加经营性收入马力

  一是落实惠农政策鼓励发展产业。优化到户产业以奖代补机制,适当放宽奖补品种、条件等限制,对自主发展或实质性参与特色优势产业达到产业奖补标准的脱贫户应补尽补,今年以来全市共发放奖补资金3332.77万元,惠及脱贫户(含监测户)8512户。深入开展政策宣传,加大精准放贷和新增贷款投放力度,扎实稳步推进小额信贷新增贷款工作,今年以来累计新增贷款5416万元,新增发放率119.48%。二是培育“领头雁”强化人才支撑。加大村级集体经济负责人的培训力度,市县两级举办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履职能力培训班、市村级财务管理培训班等提高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经营管理人员等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本领,2023年市、县两级已培训约600人次。三是加强技术支持提升发展能力。2023年,派出87名科技特派员奔赴科技助农第一线,建立“1名县科技人员+1名地市科技人员+1名自治区科技人员”共同服务1个自然村机制,帮助脱贫村发展特色产业。同时,今年以来开展雨露计划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服务707人次,有效解决了脱贫户在种植养殖中遇到的实际难题。

  四、盘活乡村资源资产,释放财产性收入潜力

  一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印发《2023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作方案》,引导脱贫地区成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股份、订单、托管、劳务等方式与脱贫户建立利益联结关系,组织开展自治区级示范社和示范家庭农场申报工作,合浦县成功申报2023年中央财政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整县推进项目,今年以来累计培育市场监管部门注册登记合作社1311家,家庭农场704家。加大对农业经营主体联农带农机制落实情况的监督,农业农村、乡村振兴等十三部门建立北海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空壳社”治理长效机制,规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行为,切实发挥联农带农机制作用。二是扩大农业农村领域投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链缺失环节,以现代设施农业、现代种业、仓储冷链物流、农产品深加工、农业休闲旅游等为重点方向开展现代农业产业招商,今年以来累计签约农业招商引资项目61个,并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规模。三是“村村抱团”盘活村集体资金。鼓励村村抱团,引导和支持村干部及群众投资入股集体经济,资金投向从“小散弱”向“集约型”发展;激活“躺账”资金,用好集体经济收益,提取近两年公积公益金3000多万元扩大再生产。

  


原文链接:http://xczx.gxzf.gov.cn/gzzc/xczx/t17438305.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特产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特时代品牌管理有限公司主办--全国特产行业信息化应用平台
特产调研网 tcdy.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03596号-8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205办公室
客服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