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河南丨孟津区:聚焦无形资源 以虚促实谋发展
发布时间:2023-12-21来源: 河南省乡村振兴局 作者:佚名
唐三彩艺人张毅鹏向小学生讲解唐三彩制作技艺。 黄政伟 摄
琳琅满目的唐三彩作品、生动有趣的研学学生美术作品、品类繁多的特色农产品……行走在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看到的是有形产品,但真正让人感叹的却是无形资源的运营。虚虚实实都盘活,处处唱响增收歌。
小浪底正掀大风浪
今年5月初的系列文化活动,还留在孟津区小浪底镇上梭椤沟村村民的记忆里。当时,该村乡村运营师孟卓、苏墨在上梭椤沟剧场举办“望 春”系列艺术活动,组织河洛古城艺术团古典舞团、TUESDAY人声乐团、B04轻乐团等前来演出,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上梭椤沟村以“梭椤青朴听风露营公园”为运营主体,依托自然风貌、特色人文,开发上梭椤剧场、 上梭椤非遗研习社、民宿及美术馆项目。5 月初的文化活动,为后续的产业项目运行打下基础。截至今年中秋、国庆假期结束,上梭椤沟村各类艺术、 人文及旅游接待项目共吸引游客2300余人。
上梭椤沟村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时,小浪底镇则依托小浪底村运营的小浪底品牌,开始运营“小 浪底”这一无形资产。由于小浪底水利枢纽的建设, 小浪底村拥有超高的知名度,多年来却一直没有被开发。2021年11月,小浪底镇联合郑州大学企业研究中心、郑大云创众创空间成立小浪底品牌运行中心,目前已成功注册37大类、287小类“小 浪底”商标,同时成立多家公司,形成品牌矩阵。按照 “输标赋牌”思路, 对孟津区乃至全省优质农产品进行甄选、授牌,着力打 造全省优质农产品集散地。
“镇内及镇外、 区外的市场主体, 只要在小浪底镇域内注册落地,都可以无偿使用‘小浪底 ®’品牌。镇政府和小浪底村每年均可从区级留成的税收中获得稳定收益,具体额度根据运营情况进行浮动。”小浪底镇副镇长孙亚飞告诉记者,“但是品牌运行中心将会对其资质进行严格的审查,与其签订相关的协议。”品牌中心的业务运行由郑州大学合作方的团队专业运营,目前已有13家生产企业与“小浪底”品牌合作,7 户民房改造为民宿, 为小浪底村村集体收入增收近20万元。
品牌运营正在唤醒小浪底的“沉睡”资源。 今年6月,小浪底研学产业孵化园在小浪底村开始 试运营。产业园把闲置的村小学改建为接待中心、 黄河文化展厅、手工坊等,同时通过打造黄河文化、 红色文化、农耕文化、传统文化4条研学路线,串联盘活小浪底村、班沟村、崔岭村等9个村的11处闲置资源,开发出了四大主题研学课程和线路。 每次研学活动,村集体会收取一定的场地使用费。 今年暑假,累计接待研学活动4场次,各村集体增收共计3万余元。
“小浪底”品牌运营还催生出当地的总部经济。 今年,小浪底镇建设了面积1666平方米的小浪底总部经济楼,可以更好地推动小浪底文创、旅游、酒店、 餐饮、会展等业态集聚发展 ;小浪底村也成功申请了全省第一个以“科创街”命名的乡村街道,并成功申请“市级科创众创空间”,为吸引科创、文创人才、企业研究机构提供创新平台和载体。
孟津区委常委、小浪底镇党委书记李欣告诉记者,“新平台的运营,较好促进了我们正在实施的‘一 村一品’战略。”该镇石门村党支部书记荆进介绍 : “我们村种植突尼斯软籽石榴1013亩,虽取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但知名度一直不高,去年加盟、获准无偿使用‘小浪底 ®’品牌后,不但销路扩大了, 售价也比往年提高了30%左右。”
参加小浪底研学产业孵化园研学的小朋友在手工坊创作的“黄河文化”作品。 韩莹 摄
唐三彩为乡村振兴添彩
“我们单独一家没有办法搞研学活动,但是非常愿意参与协会组织的研学活动。有一定的收入分成,还可以更好地宣传我们的产品,传播三彩文化。” 朝阳镇南石山村帝都彩窑负责人高建强说。今年5月,南石山三彩协会组织村内15家三彩企业打造“丝路幻彩”研学项目,吸引学生为主的游客了解三彩历史、参与素胎上釉,还可以参与投壶射箭等游戏。
“唐三彩”迄今已有 1300 多年历史,“唐三彩 烧制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孟津区是全国闻名的唐三彩生产基地和唐三彩艺术 品集散地,三彩产业年产值3.5亿元,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 95%,南石山村作为孟津区最重要的三彩 生产基地,近年来着力打造新型文旅体验目的地, 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为国家级特色小镇——三 彩小镇。在南石山村,唐三彩生产企业超过70 家, 带动周边从业人员2000余人,既有唐三彩烧制技艺传习馆、博物馆、三彩作品展示游园,也有印刷包装厂、电商物流公司、餐饮酒店企业等相关配套产业。
南石山村党支部书记、南石山三彩协会会长莫向楠表示,文化传播看似无形,但对有形产业的 带动作用巨大。比如今年2月,协会组织了三彩小 镇民俗文化节,“三彩万人拍”、抖音“网红打卡”、 实景剧本杀、“丝路寻宝”亲子体验等活动,吸引 了 1.5 万名游客来到南石山村。“穿越千年 丝路寻宝”沉浸式剧本演绎,紧贴孟津文化元素,沿着历 史的脉络,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让前来游学的孩子们在剧本演绎研学新模式中,了解家乡、读懂中国、对话世界。
今年35岁的张毅鹏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绞胎三彩制作技艺传承人,同时也是“洛阳市青年创业星火带头人”。他经营的“张家彩窑”是南石山村规模最大的三彩企业,也是全村最早开展研学的企业,最多一天接待过4000余名研学人员。
软实力助推硬实力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会盟镇李庄村种植莲藕达到1535亩,村里新建的莲藕深加工车间, 改变了过去只卖莲菜的局面,荷叶、荷花都摇身 一变有了经济价值。“你看这一包包的荷叶茶,这可都是钱啊。”村党支部书记李顺清说。
在送庄镇,“送庄西瓜不出镇”的火热,已经成为该镇的产业名片,每到春节,送庄西瓜更是一瓜难求。而在该镇清河村、凤凰台村,牡丹花 可以根据订单要求随时销往全国各地。
“乡村运营运之有道,关键在于盘活乡村资源,激发乡村活力。”孟津区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王晓燕说,“既要扎扎实实做好基础建设,也要注重无形资源的整理和发掘,避免陷入好酒也怕巷子深的尴尬”。
2022 年,孟津区统筹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人居环境改善等项目 75 个,概算投资4.5亿元。同时,孟津区委、区政府以乡村运营为抓手,持续开展分类分级“三村”(“达标村”“示范村”“精品村”) 创建。创建活动中,孟津区把导入乡村运营团队、引进乡村运营商、运营师等运营人才纳入评价考核体系,同时,把“大力宣传推介和策划营销,成功打造符合运营村庄实际、 具有运营村庄特色,有较强感染力和较大影响力的村庄 IP、品牌、商标,形成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等软实力建设也纳入评价考核体系。
截至目前,孟津区已叫响孟津贡梨、孟津葡萄、孟津西瓜、孟津鲤鱼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 形成了“三季有花、四季有果”的农旅品牌结构和一批“万字号”农业项目。同时,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市级53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100 余家,注册家庭农场2303家, 建成特色农业园区55个。全区优质蔬菜种植面积达23.8万亩,特色果蔬产业全产业链年总产值达到 18 亿元,孟津区已发展成为洛阳市最大的无公害蔬菜、精品草莓生产供应基地和洛阳市最大的瓜果种植基地。
原文链接:http://xczxj.henan.gov.cn/2023/12-19/286916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发布
- 广安市邻水县被授予“中国油橄榄之乡”2025-02-28
- 江苏省土壤墒情监测简报第55期2025-01-06
- 江苏省土壤墒情监测简报第54期2025-01-06
- 辞旧迎新促团结 滆有智慧同奋进2025-01-06
- 自治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事项(省级)指导目录(2024年版)2025-01-06
- 202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综合执法监督局执法人员名录2025-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