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阻且长 行则将至
发布时间:2023-12-21来源: 安徽省乡村振兴局 作者:佚名
逝者如斯,不知不觉间来东山村驻村已有两年多。
两年里,我完成了职业角色的转化,从一名机关干部转变成一位地地道道的村干部,褪去了“书生气”,增加了“乡土味”,丰富了“群众缘”。
两年里,“发展”始终是我的首要任务。我走遍了东山村家家户户、山山水水,解村情、访民意,让东山村前行的每一步都有的放矢、因地制宜。
两年里,“群众”始终在我心头。工作之余我经常与群众“话家常”“唠农嗑”,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让驻村真正驻进群众心坎里。
“跑”出来的产业项目
东山村一半山一半圩,长期以来,因耕地零星破碎、地块小而散,限制了农业机械的使用,粮食生产效率上不去,导致土地流转价格偏低,限制村民增收。
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2021年 6月,村里计划进行高标准农田改造。我立即联系镇农业部门,但被告知2022年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申报期已过。于是2022年年初,在2023年项目尚未申报时,我就提前对接镇农业部门。但由于含山县每年各镇按指标分配改造任务,环峰镇2023年未安排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
面对这种情况,我没有选择放弃,而是主动去跑。镇上没指标,我就跑县里,一趟趟地对接、一次次地汇报,终于获得县政府的认可与支持,争取到3300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指标,作为单列计划在东山村实施。
经过几个月的紧张施工,东山村原本1723块碎片化农田被整合为406块方块田,面积大于5亩的田块数占90%以上。今年,这些田全部以高于往年的价格成功发包,其中7个自然村近1500亩通过行政村集中发包,为村集体增收7.5万元。
乡村振兴需要项目支撑,但好项目不是等来的,而是执着跑来的。
东山村原先有个苗木基地,位置较偏,土地租赁价格较高,经营成本居高不下。通过广泛开展调研和邀请专家指导,我们决定实施腾笼换鸟计划,推进张大村90亩荒木林开发。
项目推进过程中,我始终坚持发展模式创新,通过多方渠道,联系对接了4家大型产业关联企业,争取合作机会,共促产业兴旺。经过近一年的奔波和反复协商,最终与含成路桥达成合作,项目由含成路桥按占股45%出资,行政村按占股55%以实物方式出资。这样的合作,一方面降低了财政资金的运营风险,提升了项目的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借助社会资本方一级建筑企业资质,承接大型绿化项目,促进东山苗木走上规范、快速发展通道。
项目运营第一年,我们就通过合作方渠道承接到了含山县绿色长廊(仙踪至昭关)绿化工程。项目完成后,保守估计将为村集体带来30万元净收益。
“干”出来的山村新貌
东山村是2004年由看花村和花山村合并而成的。两村中间隔着一座花山,交通不便,虽已在形式上合并近20年,但其实融合交流并不充分。
在大范围走访群众的基础上,我和村两委商议,规划建设柴不老至花山口联网路,以期打通山区与S213接口,彻底改变从含城绕道进入东山村的历史。但这条路并没有纳入全市乡村道路建设规划,无法获得省市建设资金。从2021年10月到2022年9月,我数十次往返于市县交通部门和县镇两级政府,找方向、求资金。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在“两山理论”项目结余资金中找到了资金来源。
钱的问题解决了,我们开始进行道路设计。由于要避开耕地和林地保护红线,我在村支书的陪同下,多次深入花山脚下的杂木林,用脚步一寸一寸丈量出最优建设路线。2023年7月,东山村第一条四级公路全线通车,驻足秀美花山,看着来往行人、车辆,我觉得这一路艰辛,值得。
路通了,发展也就快了。但很快我又发现,作为一个脱贫村,东山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相对滞后,特别是村容村貌和居住环境与其他村庄存在明显差距。
经过充分走访调研,并多次邀请县农业部门专家实地指导,我明确了以新庄和严大庄村为重点打造省级中心村的工作思路。这两个村地处S213北向至县城必经线路,依山傍水、层次分明,自然条件较好,群众参与度高,并与市级中心村柴不老村连通,可以有效带动S213沿线美丽乡村建设,形成由点及线的发展格局。
为做好项目申报基础工作,2022年,我采取水库移民和污水管网改造项目叠加实施的方式,争取资金近200万元,推进两村人居环境整治。2023年上半年,又争取15万元“五清一改”项目资金,巩固环境整治成果。当前,我们正在积极争取相关单位支持,申报2024年省级中心村项目,希望将新庄和严大庄村打造成为含山美丽乡村新的打卡地。
“帮”出来的幸福生活
来到东山村后,我第一时间对脱贫户和困难人群进行了全覆盖走访。走访中我注意到,这一群体虽然走出了贫困,但依旧存在等、靠、要思想,渴望通过自身努力摆脱困境的意识相对薄弱。
“等靠要”思想的本质就是“志”和“智”的缺失, 所以我明确了帮扶重在扶志的工作思路,针对性、持续性采取技能培训、推荐就业、帮销农副产品等举措,增强他们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现如今,赵传和、李承龙、王法雷等一批农户通过转变思想和个人奋斗,稳步走上勤劳致富的道路。脱贫户王伟成为东山村粮食种植大户,并积极尝试家禽养殖、水果种植等多元经营,完成了从脱贫户到致富带头人的华丽转身。村民王立新是一名普通泥瓦匠,为人踏实肯干,技术过硬,两年来,我多次推荐他参加市县乡村建设工匠培训,提升技艺,由其承包实施的环境整治项目两次在县评比中获得优秀,成为含山县唯一荣获省级“乡村工匠名师”殊荣的农民手艺人。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如今,我每天依旧用脚步丈量着东山村的每一寸土地,用不变的初心为群众办好每一件小事、实事。产业发展向好,村容村貌向美,村风民风向善,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让我倍感欣慰。“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我将继续和村民携手逐光而行,用汗水浇灌脚下的土地,为东山村的美好未来接续奋斗。
原文链接:https://xczxj.ah.gov.cn/fpgz/zcfp/8051109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发布
- 广安市邻水县被授予“中国油橄榄之乡”2025-02-28
- 江苏省土壤墒情监测简报第55期2025-01-06
- 江苏省土壤墒情监测简报第54期2025-01-06
- 辞旧迎新促团结 滆有智慧同奋进2025-01-06
- 自治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事项(省级)指导目录(2024年版)2025-01-06
- 202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综合执法监督局执法人员名录2025-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