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市宜秀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迈入“快车道”
发布时间:2023-12-21来源: 安徽省乡村振兴局 作者:佚名
近年来,安庆市宜秀区坚持把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作为夯实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因地制宜盘活资源资产,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质的突破,带动村集体增收迈入“快车道”。2022年,全区村均集体经济收入138万元,同比增长16.79%,其中50万元及以上的村达49个,占比达82%。
“小辣椒”带来红火日子
宜秀区罗岭镇艳椒首次进入集中采收期
来到宜秀区罗岭镇辣椒基地,放眼望去,一簇簇火红的艳椒尽收眼底,鲜红饱满,“椒”艳欲滴,又迎来全面丰收,椒农采摘装运辣椒,忙得不亦乐乎。
宜秀区高位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实施书记项目,坚持“党建聚力+书记领航”,把基层党建书记项目与乡村振兴项目建设相链接,通过基层党建项目化带动乡村振兴项目建设组织化,奋勇争先推进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罗岭镇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做优做特主导产业,将“小辣椒”作为镇级党委书记项目,深耕“辣椒经济”,致力将“火红辣椒”做成“红火产业”,已全域覆盖辣椒种植基地2000余亩,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党员带头、群众参与,推动辣椒产业扩标提速发展,预计今年带动周边村民增收800万元,全镇8个村级集体增收700万元,实现了集体收益、群众利益“双丰收”。
罗岭镇罗岭社区,原本是有119户贫困户的贫困村,发展基础薄弱,因无特色主导产业,集体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社区“两委”思变求变,通过“走出去,引进来”,整合利用“抛荒地”,建设8个辣椒基地,投入衔接资金700余万元,用于辣椒种植配套及烘干车间建设,采取订单式收购、一体化产销方式,与企业签订农产品购销协议。罗岭社区2022年度村集体经济达到228万元,预计2023年将达到300万元以上。
主动求变探索菊花产业差异化发展
深秋时节,宜秀区罗岭镇种植的数千亩菊花开始进入采收期
宜秀区罗岭镇黄梅村张平,本是“走出去”的大学生,在当地政府的号召和人才回引政策支持下,有着创业拼搏和返乡发展热情的有为青年毅然决定回到家乡黄梅村,进入村两委队伍共谋发展路。
在返乡大学生带领和乡贤专家取经交流献策下,黄梅村主动探求发展菊花产业之路,组建安庆市七彩黄梅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菊花合作社。
“我们采取‘基层党组织+公司+合作社+规模种植户+农户+脱贫户’的经营模式,这两年结合衔接资金还先后筹集了600万元,种植菊花1000亩,建立农产品追溯系统等相关配套设施。”黄梅村返乡大学生、党委副书记张平介绍道。
经过包装,黄梅村成功注册SC认证“七仙黄梅、七彩黄梅、印象黄梅”产品商标,建立电商平台,开启了自主品牌和订单销售双模式,实现了因地制宜推进菊花产业差异化发展和一二三产融合可持续发展。
“菊花加工日生产可达10000斤,年产菊花茶25吨、菊花鲜切花20万株、金丝皇菊2000斤”,张平说道。通过菊花产业开发,2022年黄梅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近160万元。近三年来,带动当地农户1000余户,促进农民就业400余人,农户土地股分红、务工兑现400余万元。
山场的“变革”之路
宜秀区五横乡杨亭村龙山野茶龙山生态园
宜秀区山场资源丰富,始终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也是生产力”的发展理念,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围绕“茶旅、花旅、果旅、文旅、康旅”五旅融合发展思路,大力发展赏花经济、采摘经济、绿色经济,着力打造生产绿色化、行业标准化,效益品牌化、功能多元化的发展格局。
杨亭茶场过去是集体林场,山场面积2700亩,森林植被保护良好,自然风光秀丽,俗话说“靠山吃山”,杨亭村重点发展以茶叶种植、加工为主的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业。
“我们经过20多年的坚持发展,创办了的村集体茶厂,成立了杨亭村茶叶专业合作社,注册的‘杨亭’牌‘龙山野茶’商标,茶园面积从30亩到现在1000亩,茶叶产值从几千元到近年来200万元,资产从不足万元到产权制度改革评估为5000万元,集体资产年年保值增值。”杨亭村书记杨江勤介绍道。
杨亭牌“龙山野茶”正逐步实现种植规模化、经营市场化、营销品牌化,茶叶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益150万元,预计“十四五”末达到200万元,带动村民就业100余人,劳务收入超过50万元,2021年荣获安徽最美茶村。
杨亭村先后引进7家生态农林企业,流转耕地、山场5000余亩,带动社会资本投入资金2亿余元,打造“全国休闲农业精品园区”“国家级科技园区”——中国秀园项目,建成书画艺术小镇、美丽乡村示范点、生态农林企业、花溪茶谷景区、美食走廊精品旅游路线,发展都市农业、康养产业、乡村旅游业。实现了田园变花园,山场变果园林园,农房变客房,农产品变旅游产品。成功举办了七届民俗采摘文化等节庆活动,年接待游客突破20万人次,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5万元,农民租金收入56万元、劳务收入超过96万元。2023年度,杨亭村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达到190万元。
深挖特色做足水韵文章
宜秀区白泽湖乡大枫社区水上公园-水芹菜种植基地
在白泽湖乡大枫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园的水产种苗繁育基地,一排排循环水生态养殖池错落有致地排列,池内放满了虾苗、鱼苗。基地负责人查振彬介绍,他们从去年就开始筹建,计划三年内虾苗达到5000万尾、鱼苗达到2000万尾。
据了解,白泽湖乡大枫社区采取“基层党组织+合作社+企业+研究所+农户”的经营模式,吸纳多方资源,实现生产经营由单一型向合作型转变。流转土地5000亩,进行粮食种植,增加集体收入25万元。为促进传统农业高质量发展,引进山泉水生蔬菜研究所,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签订合作协议,目前已引进5名高层次人才,25名技能型人才,孵化出5项发明专利。鼓励农户以土地、劳务、资金等形式入股合作社,实现农户年收入近300万元;引进3家现代科技农业企业,年产值达2000万元,拥有现代科技设备60组。
为解决工厂化养虾养鱼的饲料残饵和粪便出路这一难题,大枫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园积极探索生态养殖新模式--“水跑道养鱼年”,通过水培种植蔬菜、高密度水产养殖、微生物水处理技术、水循环系统,实现水产养殖不用换水,种菜不用施肥,探索出了一条“鱼菜共生”的低碳农业发展新路径。
“产量相当好,这四条跑道占地25亩,今年放了10万尾,能产10万斤鱼。土塘养的话,你至少七八十亩水面才能产这么多鱼。”查振彬说。
“我们积极申请衔接项目支持,采取合作性多元化发展,也极大地带动了村集体增收,大枫社区2022年度村集体经济就已突破200万元,未来依旧不可期。”大枫社区副书记王建介绍道。
宜秀区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综合施策,走出了村级集体经济特色化、多元化、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新路径。(陈向阳 方华)
原文链接:https://xczxj.ah.gov.cn/zxdt/sxcz/878970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发布
- 广安市邻水县被授予“中国油橄榄之乡”2025-02-28
- 江苏省土壤墒情监测简报第55期2025-01-06
- 江苏省土壤墒情监测简报第54期2025-01-06
- 辞旧迎新促团结 滆有智慧同奋进2025-01-06
- 自治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事项(省级)指导目录(2024年版)2025-01-06
- 202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综合执法监督局执法人员名录2025-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