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实施“院校+”助力乡村振兴行动
发布时间:2023-12-21来源: 国家乡村振兴局 作者:佚名
2022年以来,南阳市创新实施“院校+”助力乡村振兴行动,采取“四大”举措,切实发挥驻宛和宛属大中专院校优势,支持大中专院校围绕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大任务,开展社会服务,实现院校和地方共进发展、互利共赢。
一、院校自主选择。坚持自主自愿原则,推动校地两方自主“联姻”,结合实际自选服务项目,增强参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自选联带乡村。结合院校意愿和所在地自主选择服务乡村,市、县乡村振兴部门负责协调,确保校地有效对接,克服“拉郎配”现象。安排全市无帮扶任务的17所院校自主选择结对服务乡村。目前,全市38所大中专院校结对帮扶13个县38个行政村,帮助巩固脱贫成果。二是自选服务项目。由相关院校根据自身特色优势,结合乡村实际和需求,明确服务项目,梳理形成清单,由市县牵头部门协助,推动服务落地生效。南阳农职院结合农业专业院校优势,组织经济作物服务团到对口的县村开展助力帮扶活动,搭建农村“科技小院”平台,开展农作物品种更新、技术攻关、培训推广,给农特产业发展注入科技动力。
二、校地协同互动。一是院校主动作为。各助力院校把“院校+”助力行动作为开展社会服务的重要内容,以强化“六专”保障为统领,成立一个工作专班、制定一个工作专案、组建一个专业团队、建好一个专业乡村振兴工作站、安排一定专项工作经费、制定专项激励机制,专项专班专人推进院校帮扶工作。南阳理工学院为“院校+”行动安排专项经费,成立乡村振兴研究院,制定激励机制,调动起学校教职工参与积极性。二是地方积极配合。各县(市、区)明确一名县级领导和责任部门,专职负责与助力院校开展对接,扎实做好“院校+”助力行动的协调配合,提供服务保障,制定协作方案,积极承接院校各种帮扶助力和社会服务。
三、履行帮扶责任。一是履行校地结对帮扶责任。各助力院校围绕“四个不摘”,贯彻省市关于“校地帮扶”“定点帮扶”工作要求,持续抓好“三落实一巩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将结对帮扶落到实处。河南工院组建河南乡村规划仿真研究中心,在结对帮扶的方城县试点推广,为方城县乡村规划、乡村建设提供帮助。二是履行拓展服务责任。各助力院校聚焦产业发展、乡村建设、技能培训、技术服务、理论研究等工作重点,结合大中专院校人才、技术、培训等优势,自主选择切入点和着力点,谋划实施“院校+”服务项目。在具体服务任务中,本科院校每年不少于10个,高职院校每年不少于5个,中职院校每年不少于3个,让各院校唱好拿手戏,打好优势仗。目前,已收集院校优势服务清单项目138个,县(市、区)需求清单项目106项,校地两方正在积极对接。今年10月,南阳医专在桐柏县建立“专家服务团桐柏工作站”和“南阳艾产业学院桐柏分院”,帮助桐柏县强化中医药产业发展、培育中医药人才。
四、加强组织领导。“院校+”助力乡村振兴行动由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领导,通过协调带动、督促推动,实现效能最大化。在协调上,要求各县(市、区)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认真组织,积极抓好对接。全市每年举办一至两次“校地校企助力乡村振兴服务项目对接会交流会”,并在政策性资金、项目上优先予以支持。在督促上,把“院校+”助力乡村振兴行动纳入对各大中专院校年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考核内容,实行季通报、半年评价、年终总评,并适时召开调度会、推进会,促进助力行动稳步有序高效开展。
原文链接:https://nrra.gov.cn/2023/01/11/ARTIycG0flo7b2kV6Bmtv7R0230111.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发布
- 广安市邻水县被授予“中国油橄榄之乡”2025-02-28
- 江苏省土壤墒情监测简报第55期2025-01-06
- 江苏省土壤墒情监测简报第54期2025-01-06
- 辞旧迎新促团结 滆有智慧同奋进2025-01-06
- 自治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事项(省级)指导目录(2024年版)2025-01-06
- 202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综合执法监督局执法人员名录2025-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