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黎县麦地卡乡牛粪燃料加工合作社见闻:黑牛粪变成“金疙瘩”
发布时间:2022-05-20来源: 西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自古以来,捡牛粪、晒牛粪饼就是藏北牧民的一种生活习惯。由于传统的牛粪饼没有经过科学加工,燃烧起来不仅烟大、灰多,而且燃烧速度快,使用效率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获取燃料的途径变多,牛粪逐渐淡出了城镇居民的生活。然而,那曲市嘉黎县麦地卡乡的牧民群众对牛粪的热情却有增无减。
在乡村振兴带动下,借助国家扶贫政策资金的东风,麦地卡乡的干部汇聚民智,将视线集中在不起眼的牛粪上,发展起了“牛粪经济”。
2017年3月,在麦地卡乡党委班子的带领下,在援藏省市的大力支持下,麦地卡乡牛粪燃料加工合作社建成投产。合作社由麦地卡乡措董村牧民参与经营,按每车(2.2吨/车)600元的价格向附近的农牧民收购牛粪,生产出来的新型颗粒燃料每吨按1300元的价格出售。
区别于传统牛粪饼,经过加工生产的牛粪棒自带“科技光环”:通过热压缩技术,传统的牛粪饼变成了新型燃料,具有热能高、燃点低、燃烧时间长等特点,燃烧性能极大改善。同时,经过分离等多个工序后,加工出来的牛粪棒里不仅没有添加任何有害物质,燃烧时间也延长了一倍多,还大大降低了灶灰的产生,对生态环境保护产生积极作用。同时,从粗大的牛粪饼变为小巧的牛粪棒,输送、储存、交易也极为方便。
“合作社成立不到半年,销售量便达到3000吨。”作为合作社负责人之一的顿珠表示,“到目前,合作社牛粪加工总收入56万余元,纯利润22万余元。”如今,在当地牧民眼里,牛粪不再是单纯的生活资料,而是帮他们走向美好生活的生产资料,是增收致富的“金疙瘩”。
“从没有想到有一天牛圈里的牛粪可以变成钱。”牛粪燃料加工合作社成立后,牧民美杰成了合作社的员工。在这里,他每天有100元的现金收入。
为进一步满足市场需求,合作社扩大生产规模,添置加工设备,完善生产工具,并专门生产了印有商标的包装袋与包装盒,将加工、生产、销售、管理统一起来,形成品牌效应。“以后,我们要继续做好‘牛粪经济’,让农牧民群众的腰包更鼓,让我们的环境更美!”顿珠表示。
那曲采访组(记者王莉胡荣国扎巴旺青谢伟杨小娟朱楠王晓莉)
原文链接:http://nynct.xizang.gov.cn/xwzx/xzxw/202205/t20220516_29869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发布
- 广安市邻水县被授予“中国油橄榄之乡”2025-02-28
- 江苏省土壤墒情监测简报第55期2025-01-06
- 江苏省土壤墒情监测简报第54期2025-01-06
- 辞旧迎新促团结 滆有智慧同奋进2025-01-06
- 自治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事项(省级)指导目录(2024年版)2025-01-06
- 202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综合执法监督局执法人员名录2025-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