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宾川:产业增效 生态增绿
发布时间:2022-03-14来源: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大营镇大营村辖16个自然村25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族、白族、苗族、彝族等12个民族,总人口2450户8515人。“过去水、路都不通,村民们在山上种玉米基本属于‘靠天吃饭’,很多人直接弃管,山上大片大片荒着,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只有3万元。”大营村党总支书记熊富英对大营村过去的面貌仍然记忆深刻。
近年来,大营镇党委坚持党建引领,强化政策服务,坚持培养、带头、引进、联结多条腿走路,探索出一条“党组织+龙头企业+农户”的绿色产业发展路子,促进村集体增收、产业增效、生态增绿与农民富裕“多点绽放”,助推乡村振兴驶入“快车道”。
唤醒“沉睡资源”荒山变绿山
过去由于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不便,大营村大片山地荒芜,长满低矮的茅草。镇党委立足全镇资源优势,紧紧围绕打造高原特色农业的目标,采取“党组织+龙头企业+农户”发展模式,申请中央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资金50万元,引入宾川大地制砖有限责任公司投入资金1450万元,向麦地坝村及周边农户流转土地1000亩,将原本零星种植玉米的荒山荒坡改造成千亩连片沃柑高标准示范种植基地,通过“水果上山”实现面山绿化。2021年,沃柑基地试挂果成功,沃柑圆润饱满,口感甜蜜,2022年将全面挂果,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镇党委按照“一村一品”思路,采用“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模式,示范引领全镇农业产业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市场化发展。2021年,全镇以葡萄、柑橘为主的“两果”面积达38644亩、产值达7.57亿元。同时,帮助农户算好“三笔账”,一是土地流转收入,麦地坝村及附近50余户农户共获得土地流转费450万元,让山区大量土地得到盘活利用;二是务工收入,基地共雇佣40余户农民成为企业员工,每户每年可获得务工收入约4万元,基地每年吸纳富余劳动力务工3000余人次,人均可增收1万元;三是效益分红收入,村集体经济收入反哺支持群众开展公益事业和产业发展,让群众最大限度共享项目红利。据宾川大地制砖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龚存兴介绍:“基地进入盛果期后,将常年实现每年总产量600万公斤,预计年产值达1800万元。下一步,公司将拓展仓储加工、冷链物流等业务,延长产业链,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建立“利益联结”穷村变富村
探索建立村社利益联结机制,由村集体、企业共同投资建设沃柑生产基地,具体经营管理由企业负责,2020年至2029年,村委会每年享受分红5万元,合同期内共享受分红50万元,合同结束后50万元入股资金退回村委会归集体所有。同时,由企业负责以技术培训、田间指导等方式,积极向周边农户传播绿色种植理念和技术,培养一批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时代农业人才,带动全镇果农增收致富。
“现在很多农户都到山上发展柑橘种植产业,横山水库、石门河片区等地桔果成片。2021年大营村农村经济总收入预计19597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5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84500元,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三方共赢’。”谈到大营村的发展变化,大营村党总支书记熊富英激动不已。
山绿了,村子美了,老百姓的腰包也鼓了。2021年,大营镇预计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56833万元,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40元,全镇四村一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共计实现33.87万元,5个村(社区)均实现集体经济收入达5万元以上。(邓永凤)
原文链接:https://nync.yn.gov.cn/html/2022/zhoushilianbo-new_0130/383114.html?cid=3016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发布
- 广安市邻水县被授予“中国油橄榄之乡”2025-02-28
- 江苏省土壤墒情监测简报第55期2025-01-06
- 江苏省土壤墒情监测简报第54期2025-01-06
- 辞旧迎新促团结 滆有智慧同奋进2025-01-06
- 自治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事项(省级)指导目录(2024年版)2025-01-06
- 202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综合执法监督局执法人员名录2025-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