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特产调研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市场动态 > 正文

食用菌春季管理指导意见

发布时间:2022-02-26来源: 汉中市农业农村局 作者:佚名

  

  在春季食用菌发菌期,首先要做好生产场地的环境卫生以及消毒杀菌杀虫工作;再次要特别注意管控好发菌环境条件的温、湿度等。

一、香菇春季管理技术要点

  1、发菌期温度管理

  冬春低温季节生产的香菇菌袋接种后,须采取加温、覆膜保温等措施,提高培养环境温度,尽量维持正常菌丝生长温度10℃左右;覆膜保温培养期间,定期观察,湿度过大,膜内水珠多,要在气温高时换气排湿,防止闷湿环境造成杂菌发生及爆发。菌丝“碰圈”后要及时散堆,同时适时刺孔增氧,降低堆码密度,加大换气频率,防止发生菌丝闷堆、缺氧和高温烧袋现象。香菇菌袋定期翻堆,可10~15天一次,翻堆时发现污染菌袋应及时挑出单独处理。  

2、出菇期温度管理

  根据中长期天气预报管理,若遇连续低温,正在出菇的菇棚要采取保温或增温措施,使菇棚温度维持在8℃~10℃。主要保温、增温措施包括:夜间加厚棚顶覆盖物;门上挂绒毯等门帘,早、晚关严门窗;晴天中午前后开门窗通气;雨雪天气仅开背风通气孔进行短时间通气,有寒流或大风天气,将门窗及通气孔关闭,以防冷空气侵袭;天晴时拉开遮盖物增加光照增温,光照强时最好在棚膜下、菌袋上方加设一层遮阳网。如有热风炉等加温设施的,可加热提高菇房/棚温度,但须注意防止烟气排入棚内,引起中毒。另外菇棚的清沟排水工作也要做好,以降低雨季棚内湿度,改善菇质。 

3、菌袋补水技术要点

  春季气温上升到10℃以上时,尽管气温适宜出菇,但由于出过若干潮菇后,菌袋失水严重,往往因水分短缺影响出菇。采收后的菌袋需进行暗光养菌,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75%~85%,菌袋含水量50%左右,每天定时适当通风。经7d~10d,当菌袋穴孔中长出白色菌丝,并有淡棕色分泌液时养菌结束,进入补水催蕾阶段,开始一个新菇潮管理。对香菇菌袋补水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要点:一是补水量,第一潮菇采收后,培养料营养还较丰富,水分含量也较高,补水量宜少些;出二潮菇后,培养料营养减少,水分含量降低,补水量就可多些。二是须用洁净的地下水,防止杂菌和害虫通过补水带入菌袋中,引发病虫危害。三是补水时注意温度变化,当温度高于20℃时,补水量应少或用浇水方式补水,当温度低于20℃时,补水量可适当增加一些。

二、黑木耳防流耳烂袋管理技术要点

  遇阴雨时,须保持排水沟顺畅、耳场不积水,有条件可以搭薄膜避雨棚,避免耳袋长时间淋雨,同时须注意保持棚内通风良好,防春季黑木耳流耳、烂袋。同时,春季黑木耳管理中,须做好耳场杂草杂物清除,保持场地及周围环境清洁,及时清理病袋等工作,防杂菌、害虫侵入危害,引起流耳、烂袋。做好采收管理,及时采收,做到采大留小,采弱留壮,不漏采,不残留耳根,不触及耳芽,以免招病虫害引起烂耳。特别是在气温升高和连续阴雨天气条件下,耳片八九分成熟时就得采收,可大小一齐采,避免成熟过度引起流耳。雨天采收的黑木耳,可以摊晾在通风大棚内的晾架上,也可以装筐后在冷库内临时保存,待天晴后晾晒。 

三、大球盖菇、羊肚菌春季管理技术要点

  若开春回温早、升温快,需及早在棚膜外加盖遮阳网,或换成既有合适的光照,又能降低棚内温度的绿白膜,维持棚内温度稳定,绿白膜的应用克服了传统遮阳网覆盖在食用菌生产上出现的缺陷,为菌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提供强度适宜的漫散射光,但要注意防止棚温过高;防止气温剧烈波动造成的硬开伞、死菇等现象,有利于保障产量和质量。防春季升温快、温度波动大的管理措施,对大球盖菇、羊肚菌等温度敏感、品相要求高的菇种尤为重要。

  



原文链接:http://nyj.hanzhong.gov.cn/hznyncjwz/bjxw/202202/1b31053d6ab8496c9f6bec0cd545af87.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特产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特时代品牌管理有限公司主办--全国特产行业信息化应用平台
特产调研网 tcdy.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03596号-8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205办公室
客服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