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特产调研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时事聚焦 > 正文

他用五年时间,从三峡移民成为村里的带头人

发布时间:2022-01-06来源: 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作者:佚名

    □记者 贾佳

    在奉贤四团镇拾村村,村民们亲切地直呼他“老三”。

    连任了三届村委会主任和一届村支部书记的蒲自云,虽然因职务调整,到任四团镇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任党支部副书记已经4年。但每到下班回到村里,遇见的村民邻里还是惦记着与他聊上一阵。这位“三峡”移民来的新村民,在进村的第五个年头,就成了百姓投票选出来的村主任,同年,被选举为区人大代表。

    蒲自云全家15口人从重庆迁入奉贤的那年,他刚好30岁。因为家中排行老三,家里人都叫他“老三”。如今,来到奉贤20年整,他早就被村里人当成了自己人。可当初,这位村里“新来的”年轻人,怎么就被那么多村民看中了?

    随身揣着“户口簿”的村干部

    2003年1月,南十家村(两村合并前的村名)村委会缺人时,“肯种田”的蒲自云成了入选对象。此前,他没有像多数同龄人一样找一家企业打工上班,而是把全家15口人分得的15亩土地集中起来,跟着当地老法师学种水稻、西瓜和葡萄。“那会儿,村里想种地的人不多。”蒲自云说。一年下来,不错的收成给他带来了不错的收入。

    身为预备党员,这位经常参加党小组活动的年轻的种田人,给村里的老党员留下了好印象。但在村委会的工作,跟种田还是不同。要解民情、知民意,最简单的,得先从明白村民的诉求开始。操着一口“重庆普通话”,蒲自云对南十家村的口音还听得云里雾里。而村干部为了锻炼他,特意把为村民看病医疗报销这样格外需要沟通的活分给了他。

    这让蒲自云养成了随身携带“全村户口簿”的习惯。“那时候没电脑,村子很大,又谁都不熟悉,也不说清楚要找哪一户,”蒲自云说,户口簿上的信息写得清清楚楚,只要一个人“下去”就随身带着,“这个过程有两三年吧。”

    虽然语言不通,但蒲自云愿意多听多问;老人出行不便,他就帮忙把事办妥,再亲自上门。从民兵连长、村团支部书记到治保主任,凡接手岗位,都让村民觉得,这个年轻人愿意为自己办事。三年后,当村民齐刷刷投票选举他当村委会主任时,他说,自己也没想到。

    聊天室里“解民情”

    蒲自云喜欢到村里的老年活动室坐坐,尽可能地抽出时间,花上功夫。在任区人大代表期间,蒲自云仍然坚持用这个办法。“在这儿聊天,听听哪里发生了啥事,哪家准备做什么,你就知道老百姓在想什么,想让你做什么。”

    有一回,村里老人聊天时随口“抱怨”:“孙子、孙女不高兴回来,儿子、媳妇回来的就少了,因为回来看不到电视。”就是这些话,让蒲自云开始琢磨着为村里解决有线电视的问题。于是,通过结对共建,当时的南十家村成了较早一批接通有线电视的村。

    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村庄修路,污水纳管,河道整治,到修建公园、蔬菜基地和公共服务空间等,一桩桩一件件,就在征询民意、化解矛盾的过程中,村里的环境越变越好。2017年,在蒲自云的带领和努力下,拾村村率先被评为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这些工作让村民们感受到实惠的幸福,而蒲自云把工作经验讲得简单:“我是个不怕麻烦的人,就是想为大家做点事,服好务。”而谈及移民后的生活,蒲自云一家15口人的“大家庭”相邻而居,也其乐融融,几乎少有矛盾。

    他说:“我们是要一直住下去的,会在这个村里生根。”“三峡移民”的称呼早已在这个村子淡去,“老三”却常被村民挂在嘴上。

  


原文链接:http://nyncw.sh.gov.cn/mtbd/20211231/cfbe83a16558427faa187667ddab4d5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特产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特时代品牌管理有限公司主办--全国特产行业信息化应用平台
特产调研网 tcdy.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03596号-8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205办公室
客服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