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振兴乡村
发布时间:2021-12-27来源: 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作者:佚名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2021年,武汉多措并举做好农业农村各类人才的培养与供给。
针对“在外能人”,实施“乡村合伙人”计划,开展“在外能人大走访”活动,建立区域在外成功人士资源库,完善常态化联络机制和财政、土地等配套扶持政策,优化服务环境,构建引才“大环境”,动员在外能人返乡创业,累计吸引近千名人才返乡创办实业、反哺家乡建设;实施“后备干部培养计划”,累计储备了3000多名发展骨干。
针对本土人才,武汉实施农村实用人才“百千万”工程,持续办好“农民田间学校”,针对性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农技人员培训和扶贫培训。实施“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累计招录571名优秀农村青年接受大专教育,累计选聘724名大学生村干部助理。
同时,武汉优化留才“生态圈”,开展高校人才下乡活动,与在汉高等院校加强合作交流,今年以来,共安排81名华中农业大学的应届本科生和硕士生作为“三农”发展急需人才,到蔡甸、新洲进行实训实践,为大学生到乡村就业创业提供平台。
投身农业产业发展的各类优秀人才,在各自的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长江日报记者采访了其中有代表性的四位“新农人”,听他们讲述与这片土地的故事。
60后“新农人”袁惠文:“龟背地”上深耕16年 种出国家级田园综合体
袁惠文正在修剪花木。
亭台廊榭、小桥流水,簇簇紫薇花开得正艳,水蒸气从长廊顶端飘落,宛如一片人间仙境。很难想象,16年前,这里只是一片荒芜的“龟背地”。
在距离武汉市中心四十公里的新洲区千年古镇仓埠街道丰乐村紫薇岭,有一片占地两千多亩的紫薇都市田园。2021年6月,新洲区紫薇国家级田园综合体成功申报为全国12家之一、湖北省唯一的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而紫薇都市田园作为该综合体的核心发展区,将被重点打造。
作为紫薇都市田园的拓荒者,今年54岁的袁惠文表示,回乡创业十几年,看着曾经贫瘠的“龟背地”,慢慢化身万亩花海,曾经遭遇过的所有困难与挫折,现在回想起来都是一种磨砺;所有的付出与努力,都是值得的,“这是对我这十几年坚持的一种认可!”
■ 揣着“让家乡变美乡亲们变富”想法回乡创业
上世纪90年代,有很多人尝到了改革开放的红利,袁惠文便是其中之一。
“我以前是做家具装潢的,后来转做塑料制品,在武汉有厂,也有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商,日子可以说是顺风顺水。”袁惠文回忆说,“虽然财富积累还算快,但我总觉得差了点什么。”
由于工作原因,袁惠文常常往返于湖北、浙江两省,两地农村的巨大差别,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样是农村,浙江的农民住着小洋楼开着小轿车,而湖北的大部分农民却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住着破旧的老房子,每天为了收成担忧。”袁惠文说,“我是农民的儿子,因为家里穷,从小得到乡亲们不少关照。我当时就想,不能就我一个人富起来了,我还要带着乡亲们一起致富。”
怀揣着“让家乡变美乡亲们变富”的朴素想法,2004年,袁惠文放弃了外人眼里的“赚钱”项目,回到家乡——新洲区仓埠街道丰乐村。在武汉市和新洲区政府的支持下,袁惠文在丰乐村流转了近2000亩土地,打造田园项目。
袁惠文找来武汉市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的专家,分析适宜田园四季栽种的花卉苗木品种,最终确定以在仓埠有千年种植历史的紫薇花为切入点,打造紫薇主题赏花公园。确定了项目,袁惠文开始在当地招募员工,陆续招募了近110人,包括很多当地的贫困户,帮助他们培训上岗,让乡亲们能够在家门口打工。他还定期组织村民参加花卉苗木种植技术培训,让乡亲们多掌握一门赚钱的手艺。
■ 获批试点建设国家级田园综合体
经过十年的培育种植,2014年,紫薇都市田园正式开园,迅速成为新洲乃至武汉的一张赏花游名片。截至目前,已累计接待游客超过600万人次。
紫薇都市田园得到了游客们的认可,袁惠文却还是闲不下来。他率领团队,把紫薇花树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将紫薇花藤编织成“百家姓”造型字等文创产品,并承接下江滩二期花篮编织等业务,打造紫薇编织文化产业园,带动农民就业,实现共同致富。
2021年6月,紫薇都市田园申报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获批,综合体建设围绕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总体目标,重点探索乡村治理、土地保障等相关内容,计划用3年时间,建设成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板、武汉新时代“三农”创新策源地、超大城市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实验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样本,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实践经验。
围绕总体目标,综合体策划了新三农科创中心、紫薇生态鲜氧主题公园、健康水产示范基地、游客集散中心等14个重点项目,将尽快完成总体规划,加快重点项目推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自己一手打造出来的项目升级为“国字号”,袁惠文很庆幸自己这十几年对于农业的坚持。“这是荣誉,也是机遇和挑战,我们会不遗余力,扎实苦干,凭借从未改变的热爱、付出不求回报的执着,以及时创新的思考,为家乡的美好、村民的幸福坚持奋斗下去!”
70后“新农人”胡全波:“全国优秀农民工” 打造三产融合茶文化产业园
胡全波讲述他的创业故事。
“三产融合是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大雾山茶业的升级目标。”12月15日,面对长江日报记者,武汉大雾山茶业公司总经理胡全波侃侃而谈,目光坚定。这位49岁的企业负责人,身材中等,皮肤黝黑,谈话间活力十足。
回乡创业能人、新洲区唯一“全国优秀农民工”称号获得者、农业产业领军人物……头顶诸多称号的胡全波,十余年投身茶业,反哺家乡,开辟千亩有机茶园,让家乡荒地旧貌换新颜,还不断发展壮大延伸产业链,为全区茶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 返乡创业,让乡亲们都成种茶能手
胡全波17岁起外出打工,一直在建筑行业打拼。2010年,小有积蓄的胡全波回乡时发现,家乡石咀村还是儿时记忆里的贫困模样,村民年收入普遍只有几千元,空心化现象严重。
“当时村里有100亩荒山,村支书建议我回乡,利用荒地做点事。”胡全波回忆说,“家乡土壤适合种茶,当时附近已经有了一家大型茶厂,出产的茶汤色亮度好香气高,我也琢磨着准备回乡种茶。”
同年,胡全波注册武汉大雾山茶业有限公司,经过土地流转,在旧街大雾山、石咀、姚河三个村租赁荒坡岗地1200亩种植茶叶。
创业总是艰难的,为了建好茶园,胡全波带领公司员工及周边农户,一起挖沟抽槽、整地施肥、栽苗除草,当年底就完成了近400万株有机茶苗的栽培种植,一座高标准、规模化的有机茶园基本建成,不仅完成了规定动作中的“改造百亩荒山”,还让三个村换上了新颜。
钻研种茶技术、提升产品质量、加大品牌建设……胡全波创立的“刀楼寨”白茶品牌逐渐打响了名头。企业有固定员工20余人,采摘高峰期临时用工有近千人,全部是附近村民。“固定用工年收入都在2万元以上,临时工干一天就能拿到100多元。”胡全波介绍。
为了进一步带动周边农民致富,胡全波还成立了武汉通禅茶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协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带领农户致富。目前,合作社已吸收种茶农户500多户、农民2000多人,辐射带动周边街镇发展茶园5000亩。
茶厂规模扩大,收益增加,胡全波不忘记改善家乡的人居环境。他出资45万余元,修建、硬化公路1公里,整治河堤3公里;出资5万元,让46户村民吃上了自来水;对贫困户,他优先安排务工、优先收购茶鲜叶……企业成立10年,胡全波的公益就坚持了10年。
深耕茶产业的同时投身家乡建设,胡全波不仅得到村民的赞誉,还收获了很多荣誉。今年,胡全波荣获“全国优秀农民工”称号,他也是新洲区唯一获此殊荣的个人。
■ 逆势扩张,规划茶文化三产融合产业园
“2021年,和很多产业一样,茶产业发展面临挑战。”胡全波说,“但我的思路是,逆势中扩张,更容易斩获机遇。”
今年,“刀楼寨”白茶市场表现稳定,千亩有机茶园,全年出产白茶1万余斤,全部售罄。本可以维持企业正常运转,利用空闲期修整一下茶园,“停不下来”的胡全波却有了新点子,“打算新建一个茶叶加工厂,并着手规划三产融合茶产业园”。
作为新洲区两家大茶场其中的一家,大雾山目前出产的茶叶均为白茶。胡全波筹谋,开辟新加工厂加工红茶,可进一步拉升销量。目前,新加工厂的用地已经获批。
此外,胡全波还计划朝着三产融合茶产业园进军。“返乡创业示范园的申请已进入审批阶段。茶园道路两边种植樱花,茶园内种上美国薄壳核桃,石咀村30余栋空闲农房被纳入民宿改造范畴,这些都是为农旅融合埋下的伏笔。”胡全波计划,“3—5年内,将茶园升级为囊括采摘、民宿、研学、观光、博览等于一体的三产融合产业园。”而他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大程度激活家乡产业动能,带领更多人致富。
80后“新农人”庞在虎:理工男变身农业创客 将农产品销往全国
庞在虎在果园查看水果长势。
12月20日一早,虽入寒冬,但行走在江夏区金口街雷岭村田间地头,到处可见村民们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一个个温室大棚接连成片,电商平台等待拉货的货车已在村里霄垚农业基地的果园排队等候多时。在这里,新鲜猕猴桃、果冻橙、橘子、柚子等生鲜产品统一打包,霄垚农业负责人庞在虎在进行最后的检查,30多种农产品将从雷岭村销往全国各地。
据介绍,庞在虎与创业伙伴们2017年创办霄垚农业以来,流转土地500亩,发展生态种植,每年带动当地3000人次就业。截至目前,已带领周边村民通过“互联网+”电商平台,卖出1000余万元的农产品。
■ 放弃央企工作当农民种水果创业
1983年出生的庞在虎是四川人,2006年,从南京农业大学农业电器自动化专业毕业后,他应聘来到武汉一家央企,从事工业品采购工作。工作舒适,收入也不低,但“不安分”的庞在虎内心总有蠢蠢欲动的创业梦。“我读的是农业大学,家里也一直跟土地打交道,对农业、对土地有着一种说不清的情怀。挚友鼓励我说,应该趁着年轻跳出舒适圈,共同在农村的广阔天地有一番作为。这坚定了我创业的信心。”庞在虎说。2017年,他和3名创业伙伴陆续投资600万元,一起创立了武汉霄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发展生态种植。
找对了路子,快速的发展就在意料之中了。短短几年时间,庞在虎和团队就在江夏金口雷岭村建起了300多亩绿色、高效的标准果园,3000多株柚子、5000余株桃子,都是国内畅销的名优品种。此外,团队还和武汉市农科院专家合作,通过提纯选优的方式,在江夏重新种植大桥桃,让曾经名动全国的江夏特产“大桥桃”品牌重出江湖。
“以往,村里大量土地抛荒,现在产业有了,人气旺了,寂静的村湾又热闹了起来。”今年48岁的雷岭村村民石兴英在霄垚农业基地主要做些农产品打包、发货和林下除草的杂活,每年光务工收入就能增收约3万元,“不用外出务工了,在家门口就可以挣上钱,还能照顾家人,日子越来越好”。
■ 孵化区域电商将土特产销往全国
有了好产品、好产业,如何把它们推向全国市场,带动更多人增收?在公司发展的过程中,庞在虎逐渐发现,他们和很多种植业经营者面临着同一个问题:每年会有2个月左右的集中销售期,其余时间比较清闲,收入也不稳定。何不孵化打造互联网区域电商平台,把公司自己的果品及区内农产品在网上销售?
说做就做,公司2020年起开始搭建电商平台,首要解决的是人才问题。公司和武汉市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深度合作,全年到访科技人员500人次,通过与市供销社、东湖学院等电子商务的合作,创建农村电商孵化器,带动本地农产品流通。
截至目前,公司已建成武汉果园电商平台,并和十多家平台合作,在满足公司自我果品、果苗销售的同时,结合江夏区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将蔬菜、水产等特色农产品联网销售,为周边种植、养殖户特别是贫困户代销农产品,解决他们产品变现的难题。根据规划,到2022年,销售产值将达5000万元。
同时,庞在虎还计划把霄垚农业基地与科普教育、研学旅游、农产品质量监测等新业态进行嫁接,着力建设一个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平台,推动农业品牌化发展,实现更高水平的农业现代化。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发展好自己公司的同时,我想让更多农民富起来。”庞在虎说,未来,他计划流转58栋农房,建立电商培训区、产品展示区、专家大院、仓储物流区、打包发送区,打造智慧电商农业中枢……庞在虎一边指着待流转农房,一边畅想,“到时候要学习农村电商的人可拎包入住雷岭村,年轻人来了,人气也就来了,村里的生活自然也就越富足了。”
80后“新农人”凡丹:不下几十次拜山门 在洪山宝塔旁种上洪山菜薹
凡丹向全国推介武汉农产品。
“听说你们的极品洪山菜薹可以卖到500元一斤,这是真的吗?”这是长江日报记者问凡丹的第一句话。凡丹笑着点了点头。作为一名80后,凡丹说,自己不是一个单纯的农业人,虽然也关心种植,但更多的工作是创立农业品牌、包装品牌、宣传品牌。
■ 因为爱情她转行投身农业
2007年以前,凡丹从事的是会展行业,农博会是她经常参加的展会。在2007年的武汉农博会上,凡丹邂逅了她的爱情。由于爱人从事农业、热爱农业,凡丹也因为遇见了一个对的人,而决定投身农业。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见惯了长辈们务农辛苦、农业靠天收的艰难,立志要走出农村,到城市里生活。可是在城市里生活久了,又觉得应该为农民做点什么。”大抵从事农业的人,最初都带着情怀在里面。
凡丹做的事情就是创品牌,让农业提质增效。以洪山菜薹为例,宝通禅寺的洪山菜薹曾经拍卖出十万元一根的天价,因为有利益,跟风的、仿冒的越来越多,价格也参差不齐。“大家都说自己是洪山菜薹,然后就开始打价格战,结果真正的‘大股子’洪山菜薹被淹没在其中,好品质没有凸显。”
既然洪山菜薹以宝通寺的最有名,有“塔影钟声映紫菘”的诗句千古留名,那么正宗洪山菜薹还是要搞定核心产地。2011年,湖北菱湖尚品洪山菜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创立,凡丹和公司合伙人冯军为了让洪山菜薹种进宝通寺,不下几十次拜山门,与宝通寺监院、方丈等反复沟通,终于在当年获得宝通寺同意,在洪山宝塔旁开辟洪山菜薹禅耕园,种上了洪山菜薹。
现在,每到秋季,宝通寺师傅在菜地播种菜薹,已经成了寺院一景了。”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10年,但当时的艰难还历历在目。
现在卖500元一斤的精品洪山菜薹就是出自宝通寺。它的好品质得益于它的小气候——北有洪山,阻隔寒风;南有南湖,温暖潮湿,这一带土壤含有丰富的钙质和微量元素,造就了这里洪山菜薹独特的品质。除此之外,它采用“农禅并重”的耕作方式,天然泉水灌溉,施以农家肥、生物肥,口感脆嫩爽口,没有一丝土腥与苦涩,并因为稀有和精心种植而珍贵。
500元一斤有人买吗?凡丹说,“绝对不愁销”,很大一部分是作为礼品菜销往北上广深的高端市场。
■ “组合拳”让本地好产品唱响全国
宝通寺种植面积小,宝通禅寺周边即洪山区洪山菜薹的种植面积也仅有80余亩,产量上不去,价格居高不下,好菜薹走不进寻常百姓家。凡丹和她的小伙伴们便在蔡甸永安流转了1200亩土地,种植、加工菜薹以及发展休闲农业。
“菜薹是冬季作物,一般土地都会套种其他蔬菜和作物。但为了保证土壤的品质,我们的地只在秋冬季种菜薹,其他时候闲置着,养着,这样做表面上是‘亏’了,但保证了菜薹品质,从长远来看绝对是正确的。”
核心产地和基地都建好了,下一步就是凡丹擅长的品牌打造。注册洪山菜薹商标、成为武汉市非遗传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这是一系列的常规操作。除此之外,有过多年展会宣传经验的凡丹,在菜薹季带着公司的出品活跃在各个展会、各个比赛场上。讲洪山菜薹的故事,科普正宗洪山菜薹到底是怎么样的,同时抓住电商、自媒体、短视频等风口,不遗余力地把洪山菜薹从武汉推向全国。
现在,凡丹的公司每年洪山菜薹销售额达2800多万元,带动5000户农户每亩菜薹增收近5000元,完成了她让农业提质增效的梦想。但她的努力并没有止步,她与科研机构共同做洪山菜薹种苗培育、新品种保护,用科技指导菜薹标准化、规模化种植。目前,全市洪山菜薹年产量510万公斤,种植面积达3500亩,年产值1.6亿元。
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凡丹还在紧张地开着线上会议,是关于洪山菜薹参加第五届全国农村创业创新项目创意大赛的沟通工作。“用最短的时间让本地‘香’的农产品登上全国的大舞台。除了一直在做的洪山菜薹,我这两年也把做洪山菜薹的经验拿来做蔡甸莲藕,目前蔡甸莲藕的名气也慢慢打响,让大家不再只知道洪湖藕,而知道我们蔡甸也产好藕。”凡丹前进的步子更快更稳了。
附件:
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原文链接:http://nyncj.wuhan.gov.cn/xwzx_25/whsn/202112/t20211224_188139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 省农业农村厅派出5个工作组指导防灾减灾
下一篇: 农业机械化标准审定会在京召开
最新发布
- 广安市邻水县被授予“中国油橄榄之乡”2025-02-28
- 江苏省土壤墒情监测简报第55期2025-01-06
- 江苏省土壤墒情监测简报第54期2025-01-06
- 辞旧迎新促团结 滆有智慧同奋进2025-01-06
- 自治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事项(省级)指导目录(2024年版)2025-01-06
- 202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综合执法监督局执法人员名录2025-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