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新环保,千座村湾“变脸”扮靓武汉后花园
发布时间:2021-12-17来源: 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作者:佚名
美丽的索子长河流经蔡甸索河镇,这个镇已有26个村分别创建为市级、区级生态村。
“沟渠靠冲刷、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提到农村,常常会给人们留下这种印象。随着近年来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的不断推进,我市1000余座村湾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环绕中心城区的几座“后花园”,逐渐变得“洁、亮、美”,百万农民也开始享受天蓝水净、民富人和的生态宜居。
“巍巍乎志在高山,汤汤乎志在流水”。武汉中心城区周边青山绵延,水网纵横。面对青山绿水,各区纷纷达成“生态立区”的共识。
去年,环保部下发《关于开展第六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对54个地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其中,蔡甸区榜上有名,这是湖北首次入选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名单。
蔡甸区大集街黄虎村,沿路山清水秀,风景如画。到了村头,大片金黄的晚稻田里,不时有白鹭掠过,远处的笔架山、虎头山绵延起伏,村后的后官湖碧波荡漾。村旁的一条土路正在加紧施工。村民们介绍,这是直达后官湖畔的郊野绿道,长达4公里多。再过几个月,大家吃完晚饭,也可以像城里人一样,去湖边散散步、消消食了。
村支书金作爽表示,黄虎村版图面积6400亩,除2600亩耕地外,其余全是山、水、林,自然生态环境极佳。
2012年,蔡甸区在我市率先启动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蔡甸”三年行动计划。截至2013年底,全区已创建国家级生态村1个、省级生态村2个、市级生态村65个、区级生态村105个,投入上级奖励资金142万元。今年以来,蔡甸区的空气优良指数名列各区之首,区环保局负责人称,近几年来,全区招商引资突出环保准入,项目评审环评一票否决。如今已尝到“生态立区”、绿色发展的甜头。
据悉,蔡甸区雄心勃勃,今年将创建市级生态村23个,争取到2017年建成国家级生态区。
此外,在市环保局的带领下,江夏、东西湖、黄陂、新洲、汉南等各区也你追我赶,争创生态示范村,不断完善农村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基础设施,“村在林中、林在村中”的宜居美景,不断在各区上演。
环境升级
颠覆村湾脏臭旧容
从五里界至庙山开发区交界处,一路向南,一条约20公里的“生态长廊”直达梁子湖畔。大道两旁,林地茂盛,水塘连片。童周岭村童周湾,是这条“生态长廊”上的一颗明珠。走进湾里,黑瓦白墙,花香鸟语,绿树成荫。房前屋后几乎看不到垃圾,也闻不到猪、牛、鸡的粪臭味,每户门口都摆放有一个蓝色垃圾桶。
村民曾凡英家门口的杮子树已挂果,枝繁叶茂。她说,自1982年嫁到湾里,已在此住了32年。原来垃圾随处丢,污水四处淌,鸡粪满地,城里亲戚都怕来。这几年湾里变化太大了,房子集中刷白,黄泥路变成了水泥路,改水改厕,每家还免费发放了垃圾桶,村里每天派专人挨家挨户收垃圾。现在,不光自己住得舒心,城里亲戚每次来,也都玩得不想走。
生活环境的变化,让村民的行为方式也在悄然变化。新洲区汪集街相关负责人透露,刚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时,村民们认为,环境综合整治是政府的事情,和大家无关。如今,整治效果出来了,无须动员,部分村民自发担任环保志愿者。
汪集街魏咀村80岁的魏顺六老人每天都打扫门口。他说,村子的环境搞好了,要是不讲卫生的话,心里也会过意不去。他的行为带动了其他的村民,现在邻居们都养成了习惯,自发地搞好家门口的公共卫生。
市环保局生态自然保护处负责人称,进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的就是要改变农村沿袭数千年的生活习惯,普及农村环境保护的意义与常识。
变废为宝
刷新农民增收方式
新洲徐古镇农民张国民,以前外出务工,年收入仅1万多元,自从温棚养菇技术引进之后,年收入达10多万元,村民们纷纷效法搭建菇棚,产生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变废为宝”——秸秆稻草得到综合利用。仅2012年,徐古镇利用秸秆种蘑菇150多万,消耗利用稻草2.25万吨,产鲜菇1.25万吨,创产值9600万元,获收入3200万元。徐古镇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著名的“双孢蘑菇之乡”。
在市、区环保部门的大力倡导下,各区加大了对秸秆的综合利用,通过秸秆气化、还田、腐熟、制气等,解决了农田焚烧污染大气的老大难问题,又改善了农村能源结构,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实现了政府、企业、农民共赢。
如黄陂区制定下发《黄陂区秸秆焚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实施方案》,引导农民开展并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秸秆栽培食用菌、秸秆青贮、乡村清洁循环利用及秸秆气化技术。在市环保局支持下,引用日本先进技术,建成年产2000吨的秸秆梗腐熟剂生产基地项目,开隆奶牛场、小泉山肉牛场等养殖场,把大豆、花生、红薯、玉米等作物秸秆收集粉碎后作为喂养饲料。
东西湖区建成东山办事处、慈惠蔡家大队两个秸秆气化站,秸秆气集中供应农户3000户,年消耗棉花秸秆4500吨,一亩可增收50元左右,同时生产的木炭、木焦油、木醋液等副产品,销售收入可达300多万元。同时,原有的燃煤电厂被改造成秸秆发电厂,每年消耗约22万吨稻壳秸秆,余热可被周围企业及居民利用。
蔡甸区 积极推进已改制的原国有企业化肥厂、水泥厂等10多家“城中厂”实现关停迁转,依法关转29家“双高企业”,累计对45家单位实施治污工程50项。同时,对300余家采石场、30多家实心黏土砖厂、1000多家“五小”、“十五小”企业实现全面关停,投入1000多万元取缔珍珠养殖7000亩。
黄陂区 共取缔流域内16家排污企业,取缔44处非法采砂点,督促20多家畜禽养殖小区污染治理达标,流域内引进企业全部进工业园区,拒批8个“双高”项目。
东西湖区 在40多家重点排污企业安装了远程在线监控系统,保证环保设备运行率达到100%。
汉南区 按工业入园区的规定,严格控制污染向农村地区转移,2008年以来,共关闭和搬迁农村地区纺织企业2家、造纸企业1家、万头养殖企业4家。
江夏区 着力打造有机食品基地,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环梁子湖周边岗坡地、荒滩、低畦田不再种植稻谷等农作物,大力发展林果业,构筑生态屏障和生态修复系统。
新洲区 共有废塑造粒加工企业80多家,目前已全部依法依规进行关停。
附件:
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原文链接:http://nyncj.wuhan.gov.cn/xwzx_25/whsn/202112/t20211215_187413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 社区便民真热闹 党员先行助农销
下一篇: 新洲区社:牢记为农服务宗旨 拓展服务领域
最新发布
- 广安市邻水县被授予“中国油橄榄之乡”2025-02-28
- 江苏省土壤墒情监测简报第55期2025-01-06
- 江苏省土壤墒情监测简报第54期2025-01-06
- 辞旧迎新促团结 滆有智慧同奋进2025-01-06
- 自治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事项(省级)指导目录(2024年版)2025-01-06
- 202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综合执法监督局执法人员名录2025-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