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喜欢啥课程 政府就搞啥培训
发布时间:2021-12-16来源: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作者:佚名
12月14日,重庆日报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委获悉,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重庆今年已培育2万名高素质农民,而且培育实现了从政府“下单”到农民“点单”的转变,为我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仲冬时节,记者在潼南区双江镇木井村种植大户刘大兴家的200亩蔬菜基地看到,绿油油的蔬菜一望无垠,田间地头三五成群的农民正忙着收菜、洗菜、装车。另一侧,刘大兴开着拖拉机在田里来回翻耕,“现在的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都提高了。培训一结束,我就买了这家伙,用起来省时省力方便得很。”说起机械化种地的好处,刘大兴赞不绝口。
刘大兴在木井村种了大半辈子地,从最初的几亩发展到70亩,再到如今的200亩,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在规模扩大的同时,刘大兴却有了新的烦恼。“一直想开拖拉机实现机械化耕种,但由于自己不懂技术,只好每年出工钱请机手种。”他说,直到今年9月,参加区农广校组织的现代农机与社会化服务培训后,他才掌握了农机操作技术。
近年来,在农村,像刘大兴一样对新技术、新经营理念、新管理模式有强烈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增加不少,针对这些农民的培训也越来越多。
“培训每年都在搞,但有含金量的培训其实不多。”市农业农村委科教处负责人说,从2012年全市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以来,每年市、区(县)、乡镇(街道)都会开展各种培训千余场次,但这些培训在课程安排上,传统种植养殖技术培训较多,而农民需要的农机使用、电商销售和经营管理等课程较少,没有完全达到预期效果。
为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重庆改变过去由政府“下单”的培训方法,改由农民“点单”选择自己需要的培训课程,比如开设了粮油、水果、水产、农业机械、民宿经营、社会化服务等30多门培训课程,以满足不同新型经营主体的需要。同时,结合农民年龄以及文化水平差异,分层分级开设若干个小班进行精准培训,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方便农民学习。
该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还将建立数字化培训台账,分门别类解决新型经营主体的急难愁盼问题,切实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23万余人。(记者 赵伟平)
原文链接:http://nyncw.cq.gov.cn/zwxx_161/mtbb/202112/t20211215_1017209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 合川:发展柑橘种植产业 帮助村民实现增收
下一篇: 川渝合作更趋深入 “六个一”成效显著
最新发布
- 广安市邻水县被授予“中国油橄榄之乡”2025-02-28
- 江苏省土壤墒情监测简报第55期2025-01-06
- 江苏省土壤墒情监测简报第54期2025-01-06
- 辞旧迎新促团结 滆有智慧同奋进2025-01-06
- 自治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事项(省级)指导目录(2024年版)2025-01-06
- 202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综合执法监督局执法人员名录2025-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