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中外猪种产肉性状差异遗传机制
发布时间:2021-11-29来源: 南阳农业农村局 作者:佚名
11月15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猪基因组设计育种创新团队研究揭示了中国地方猪和西方瘦肉型猪在产肉性状及骨骼肌生长发育中的差异分子调控机制,为猪的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生猪是我国农业支柱产业之一。我国养猪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猪遗传资源,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猪养殖和猪肉消费国。西方瘦肉型猪和我国地方猪在产肉性状(肉产量和品质)上差异巨大,且具有互补性。我国地方猪具有肉细嫩多汁、口感好等优点,但存在生长缓慢、瘦肉率低等不足。西方瘦肉型猪虽然生长快、瘦肉率高,但肉质不如我国地方猪品种。因此,揭示我国地方猪和西方瘦肉型猪产肉性状差异的遗传基础,有助于我国地方猪的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以及新品种(配套系)培育。
该研究采用比较发育遗传学方法,分析了中国脂肪型-通城猪和西方瘦肉型-长白猪27个生长发育阶段骨骼肌的转录组,系统解析了猪骨骼肌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转录调控事件。研究发现中外猪种骨骼肌生长发育不同步,肌细胞增殖、葡萄糖代谢和ATP酶活性等的差异是导致两者产肉性状差异的关键。结合全基因组变异分析,鉴定得到多个调控猪产肉性状的关键编码基因(SATB2等)和非编码基因(miR-24-3p,XLOC_036765等)。该研究为猪的分子育种提供了重要候选基因和位点,对于我国地方猪优质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培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猪新品种(系)具有重要价值。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点项目等的资助。(通讯员 马昕怡)
原文链接:http://nyj.nanyang.gov.cn/nysc/471694.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 2021年镇平县小麦冬前管理技术措施
下一篇: 冬季蔬菜稳产保供机械化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最新发布
- 广安市邻水县被授予“中国油橄榄之乡”2025-02-28
- 江苏省土壤墒情监测简报第55期2025-01-06
- 江苏省土壤墒情监测简报第54期2025-01-06
- 辞旧迎新促团结 滆有智慧同奋进2025-01-06
- 自治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事项(省级)指导目录(2024年版)2025-01-06
- 202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综合执法监督局执法人员名录2025-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