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特产调研网!

当前所在:首页 > 资讯动态 > 正文

乐山市市中区坚持集体经济主导地位 激活乡村振兴源头活水

发布时间:2021-11-23来源: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近年来,市中区坚持把村集体经济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第一“动力源”,着力解决乡村振兴缺抓手、缺人才、缺资源的问题,因地制宜探索多种渠道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了集体主导、产业发展、村民受益。

  建强组织核心解决“怎么干”困扰

  着力解决村级党组织经济功能长期弱化、基层干部不懂发展、乡村振兴缺少办法的问题。

  一是强化责任。制定《市中区基层党组织责任清单》,将《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经济建设相关内容细化为8大类22个小项,明确指标要求,全部纳入考核,推动镇村外出学习280余人次、组织专家人才开展学习讲座90余场次,苦练发展“内功”。

  二是开门纳贤。以发展为导向选优配强村级班子,在村建制调整和换届中,从优秀返乡创业农民工、回乡大学生等群体中选拔村“两委”常职干部385名,其中书记79名;策划生成村级经济发展项目57个,其中34个已经建成投产。

  三是问计于民。推行“四个一”工作法,村级党组织书记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开“院坝会”“堂屋会”240余场,了解群众需求、共谋村级发展,收集村级发展“金点子”350余条,直接转化为村级发展规划120条。

  四是顺势而为。根据市中区地处中心城区独特区位,依托岷西先发优势、岷东生态优势、文旅发展大势,依托党组织组建苏稽片区集体经济发展联盟、大佛街道民宿产业联盟等产业组织,生成人力资源、特色村落等集体经济项目15个,带动村民就业500余人次。

  人才下沉到村破解“人才少”困局

  着力解决人才不往村上走、乡村振兴“上头热、下面冷”的问题。

  一是下派党政人才。精心选派选调生、递进班优秀学员、“壮苗工程”年轻干部、退伍转业军官等党政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村主任助理等职务,制定相应管理办法,实现吃住在村,目前已选派优秀年轻干部260余名,带动资金投入300余万元、牵引项目17个。

  二是用好专业人才。探索编制所有权与使用权适度分离的引才机制,采取“人进编定、编随人走、人走编收”的管理方式,牵引200余名卫生、农业等一线行业紧缺人才向基层下沉,有效缓解人才引进“需求侧”岗位“受限”难题。

  三是用活高端人才。与西南交通大学等9所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柔性引进规划设计、农业农技、文旅开发等高新技术专家人才117名,其中由川农大杜宗君教授团队组建的产学研用专家工作站,直接助推市中区水产现代园区升级为四川省三星级园区。

  盘活各方资源克服“资源少”困难

  优化整合各类发展资源,充分发挥叠加效应,解决资源“稀释”问题。

  一是着力解决土地问题。出台《市中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十条措施》,牵引制定全区多规合一村规划全覆盖编制计划,区财政给予每个完成编制并通过审定的村5万元奖补,推动18个村启动编制,2个村已完成并通过“小挂钩”置换集体建设用地指标149.7亩。同时开展乡镇国有资产和村集体“三资”清理,进一步盘活现有土地资源。

  二是着力解决资金问题。制定《乐山市市中区关于深入实施“十大行动”推进“三带五环”党建领航示范建设的工作方案》,推动区财政直接投入资金7200余万元,整合各级各类专项资金1.2亿元投入重点区域和项目,撬动社会资金2.2亿元;与三江农村商业银行开展战略合作,从银行管理层选派37名金融村官到村挂职,提供村级整体授信共8000万元。

  三是着力解决项目问题。充分发挥省级扶持村集体经济项目作用,探索出“重大项目+村集体经济”“国资企业+村集体经济”“特色产业+村集体经济”三大发展模式,发展“稻鱼综合种养”“茶叶商贸中心”等村集体经济项目38个,带动投资15.4亿元、就业2000余人。

  市中区坚持以村集体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主导力量,符合中央和省委关于乡村振兴的安排部署,符合城市化进程下农村生产力发展演进的趋势,避免了产业不优、老板跑路、农民受损或土地附加值主要被资本攫取,富了老板、亏了农民的问题。经过近年来探索,市中区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人均6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21084元,取得了较好效果。(唐浩天)

  


原文链接:http://nynct.sc.gov.cn/nynct/c100632/2021/11/22/502eb397d00240d69df33804928b75a4.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特产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特时代品牌管理有限公司主办--全国特产行业信息化应用平台
特产调研网 tcdy.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03596号-8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205办公室
客服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