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德县筑巢引凤产业兴 村庄搬迁土成金
发布时间:2021-11-22来源: 忻州市农业农村局 作者:佚名
脱贫攻坚期间,保德县整村搬迁了48个村,如何在这些村庄加强后续扶持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由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搬迁村现状
这48个搬迁村,共有耕地25000余亩,有经济林13000余亩,搬走了1767户4983人。目前的现状是人畜走了、窑洞拆了,但是耕地和树木却不能荒了,资源也不能闲置。试问?没有人,耕地和树木谁去管护?即使人们临时回来管护,没有房屋居住,又怎能长远维持?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所以必须想方设法打通梗阻去发展产业,有效的充分利用这些耕地、树木、荒山、荒沟、荒坡等资源。在这方面,五谷香公司与桃园局村先行先试,走出了一条互惠合作双赢之路。
二、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桃园局村位于窑洼乡南部,距岢保公路约12公里,全村共有居民8户21人。由于该村交通不便、饮水困难、没有教学点,从2009年起村内已无人居住,为了方便务工和孩子上学,村民分散居住在周边的桥头镇和保德县城。2014年开展精准扶贫以来,共识别出贫困户3户8人。2016年确定为整体搬迁村后,经过乡村两级充分征求村民意见,愿意集中安置的有3户8人,愿意分散安置的有5户13人,已按照搬迁政策分类进行了安置,并对原有村庄进行了拆旧复垦。
保德县五谷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4月,地址位于窑洼乡桃园局村,是一家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瓜果、花卉苗木种植与销售;白酒生产与销售;食用醋生产与销售;食用植物油生产与销售;牲畜家禽收购、养殖与销售;小杂粮加工与销售:肉制品加工与销售;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与设计;电子商务;农业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多元化企业。该公司通过窑洼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建设,利用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通过科技创新,实现有机农业规模经营发展,围绕有机产品巨大市场龙头导向,利用公司带动基地建设,基地连接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并通过有机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构建了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有机产业循环经济链条。
2017年初,在县脱贫攻坚总指挥部的指导下,窑洼乡围绕脱贫目标,寻找致富路子,让搬迁贫困户不仅住上好房子,还要过上好日子。紧密结合乡情特点,立足于产业的集聚与发展,选取桃园局村为典型案例试点,由村委与保德县五谷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达成整村土地流转综合开发协议,采取“整村打包流转,公司综合运营,土地综合利用,农产品综合发展”的模式,激活资源要素,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以“公司+农户+村集体”为主的生态改善和群众增收新路子。在乡村两级的鼓励和引导下,经多次协商,该村与公司签订了保护性协议,农户与公司签订了14年期限的土地流转合同。该村群众将境内的1400亩耕地、宜林荒山、荒坡、荒沟和撂荒地整体打包,租给五谷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每年租金 72000 元,人均收益近3500元,有力地助推了贫困户脱贫后的稳定增收。公司投入大量资金动用大量机械对桃园局村的耕地进行提质改造、荒山荒沟进行综合整治,坡地变成大块平地、荒沟变成沟坝地,以方便实施机械化作业。土地整治方面公司先后投入资金200余万元, 246亩坡地变成了平地,荒沟整治新增沟坝地164亩。同时对整治过的土地深耕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实施引水灌溉水利设施工程,使所有地都具备了灌溉的条件。还在荒山荒沟两边大量栽种红枫、金叶枫、樱花、金叶银杏等园林景观彩色树种,既保持住了水土流失,又可吸引人们观光旅游,同时实现了园林景观树木的培育。建设近1000 亩的无公害有机小杂粮种植基地、饲草种植基地和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了年出栏 2000头散养黑毛猪生态养殖场、万头集约化养猪场、纯手工古法纯粮酿酒作坊、纯手工古法纯粮酿醋作坊、纯手工古法胡麻榨油作坊、传统石磨小杂粮加工作坊。
这种合作发展模式,有以下几个闪光点:
1.群众土地收入从无到有。合作以后,搬迁群众有了土地租金收入,每人每年是3500元,土地收入实现了从无到有,并且是稳定可观,后续帮扶举措硬。
2.公司有了生产基地。作为涉农公司,土地是发展创业的根基。合作以后公司有了1400余亩土地,作为规模经营的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地,近几年营业收入都是几百万元,综合运营,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典型。
3.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治理。通过公司治理,坡地变成了平地,荒沟变成了良田,撂荒耕地得到了复垦,引水灌溉,景观造林,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改善有贡献。
4.经营模式得到升级。合作前耕地、经济林基本全部撂荒,是粗放经营、资源闲置,合作后是规模经营、集约经营,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并且效益可观,经营水平由传统的粗放经营向现代化集约经营迈进,促进了一产高质量发展。
5.带贫效应明显。公司常年雇佣一批群众务工,带动了附近劳动力和贫困群众就业增收。
综上所述,这种合作模式,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保护和一产高质量发展做出了贡献、趟出了新路。它的经济、生态、社会、扶贫效益非常明显,是一种在整村搬迁村发展产业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三、深层次的原因
为什么说它是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理由如下:当前我国农村,好多的农民不愿意种地了。其原因之一,就是耕地数量太少,养不住人。一家一户确权分到的耕地,无非就是那一二十亩,人口多的,也就是三五十亩。耕种这一点土地,收入太少,生活也成了问题,只好放弃、另谋生路。其原因之二,就是土地碎片化,耕作不方便。一户人家,共有8亩地,还分布在7个山梁上。一条梯田地,又分成了三段或者四段,东边一家、西边一家、中间还有一两家。本来我们是丘陵地区,地貌特征就是梁峁起伏、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当初划分土地的时候,又人为的进一步分成了好多更小的单元,加剧了土地碎片化,零零星星,耕作起来确实不方便,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导致效率低下。所以说,土地规模太少,养不住人;土地碎片化,不好耕作,机械耕作难度就更大了;这就是我县农民放弃种地的根源之一。这也是国家提倡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由来,因为只有规模经营才能提高效率、增加收入。
保德县48个整村搬迁村,每村平均耕地520亩,平均经济林地270亩,再加上荒山、荒沟、荒坡等,资源总量平均达到了1000亩左右。如果整村打包流转给一个经营主体,经营主体包括公司、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等,就具备了规模发展农业产业的条件,也不存在土地碎片化的干扰,年收入三五十万、百八十万,不是问题。如果还是坚持过去那种分散经营的模式和思维,结果就是土地撂荒和资源闲置。所以我们要创新思维、创新模式。我认为应该有这样一种提法和思路,就是“一个搬迁村,引进一个企业(合作社、农牧场),村退企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
四、具体操作模式
那么,具体怎么操作,才能推广这种模式呢?
在搬迁村要发展产业,首先要有工人生活的场所。而搬迁村目前的状况是窑洞拆了、房屋、圈舍也都拆了,甚至是没水没电,不具备工人生活的条件了。所以要放宽政策,允许修建一些办公室、库房、宿舍等。要发展产业,发展种植、养殖等,就要修建一些圈舍、饲草房、饲料房、加工机具房等,所以在这些方面也要放宽政策,因为安居才能乐业。为了吸引有识之士在搬迁村创业,还需要出台奖励政策、激励政策。所以我认为,为了促进搬迁村的产业发展,就要出台相对宽松的奖励政策、补贴政策、优惠政策,搭建平台,然后招商引资。保德县已经出台了在48个整村搬迁村流转土地30亩以上者,每亩奖补经营主体200元;对种粮100亩以上、产粮3万斤以上的大户,奖补6000元的优惠政策。忻州市政府出台了对2020、2021连续两年种粮在1000亩以上的大户奖补10万元的政策。还需要出台允许建筑办公室、库房、宿舍、圈舍、饲草房、饲料房、加工机具房等的政策。一个村制定一套招商优惠方案,资源打包,政策打包。可以一个村招一个或者两个主体,也可以几个村合并招一个主体。
筑巢引凤,唤醒那沉睡的土地,让搬迁后的村庄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
来源:保德县农业农村局
排版:韩晋龙
原文链接:https://nyncj.sxxz.gov.cn/zwyw/xzyw/202111/t20211122_370395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发布
- 广安市邻水县被授予“中国油橄榄之乡”2025-02-28
- 江苏省土壤墒情监测简报第55期2025-01-06
- 江苏省土壤墒情监测简报第54期2025-01-06
- 辞旧迎新促团结 滆有智慧同奋进2025-01-06
- 自治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事项(省级)指导目录(2024年版)2025-01-06
- 202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综合执法监督局执法人员名录2025-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