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粮于技 绿色防控助力兴安盟粮食减损增效 --赤眼蜂防控玉米螟需稳步推进
发布时间:2021-11-15来源: 兴安盟农牧局 作者:佚名
玉米螟为兴安盟常发、频发、重发性害虫,钻蛀性强,一、二代混合发生,造成折蓼掉棒、植株倒伏、籽粒霉变,平均亩减产13%左右,每年达防治指标面积600万亩以上。
兴安盟玉米螟应用赤眼蜂防控,防效达65%以上,亩减损增产达9.6%,投入产出比1:31。赤眼蜂防控玉米螟能有效降低虫口密度,简便易行,减损增效显著,生态效益突出。
一、成效显著
1、减损增产显著。2019-2021年兴安盟赤眼蜂防控玉米螟1324万亩次(1146万亩1倍投放,119万亩1.5倍投放),挽回粮食损失6.652亿公斤,减损增收13.74亿元以上。
以2020年为例:整建制加密投放平均防效达80.45%,单倍投放平均防效达66.83%。1.5倍加密投放平均每亩挽回粮食损失达到70公斤,正常投放平均每亩挽回粮食损失50公斤。挽回粮食损失270万亩(1.5倍投放)*70公斤=1.89亿公斤、172万亩(正常投放)*50公斤=0.86亿公斤,2020年全盟此项技术挽回粮食损失共计2.75亿公斤,玉米价格按2020年每公斤2.4元计算,2020年全盟减损增收6.6亿元。
2、生态效益突出。施用化学农药防控玉米螟亩用量平均按35克,2019-2021年赤眼蜂防控玉米螟减少农药使用量442.7吨。减少农产品污染,保护天敌。
二、专家建议
2019-2021年连续三年兴安盟农牧局组织国家、自治区知名专家对赤眼蜂防控玉米螟进行田间防效实测评价,结果如下:
1、田间实测防效好。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成熟,连续投放切实压低了虫口基数,减损增效显著,是保障粮食安全、减损增效最好方法之一。
2、技术成熟易操作。该项防控技术简便易行、成本低、效果好,替代了化学农药,符合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要求,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十分显著。释放赤眼蜂是目前兴安盟地区防治玉米螟的关键技术措施,为兴安盟玉米产业安全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3、统防统治固成果。兴安盟连续多年实施赤眼蜂防控玉米螟技术,但每年放蜂面积占全盟玉米播种面积的45%左右,未放蜂地块玉米螟危害依然严重,建议强化政府支持,加大资金投入,扩大绿色防控应用规模。采取分区治理,加强基数调查,划定中、重发生区域,分别采取单倍和二倍投放方式,节约成本,精准施放。
三、防控任务依然艰巨
玉米螟始终是兴安盟玉米生产上的重要害虫,防控一旦放松,玉米螟一定会卷土重来再度猖獗,造成玉米严重减产,防控任务依然艰巨。
1、防控未全覆盖。全盟玉米播种面积1100万亩,玉米螟每年达防治指标面积600多万亩,而每年防控面积还不到500万亩,且只防一代不防二代。
2、防控地块越冬基数百杆活虫20头左右,仍可造成第二年危害。玉米螟繁殖率高,一头雌蛾一生可产卵300-600粒,折合每亩越冬虫量800头,第二年每亩一代产卵量仍达12-24万头。
3、未防地块越冬基数大。未防地块玉米螟越冬基数百杆活虫98头,折合每亩越冬虫量达4000头,第二年每亩一代产卵量60-120万头。
为保证兴安盟玉米生产安全,实现藏粮于地、减损增效的目的,修复农田生态环境,赤眼蜂防控玉米螟工作应建立长效机制,实施常态化防控。
原文链接:http://nmj.xam.gov.cn/xamagri/kjzc/xkjtg/4672928/index.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发布
- 广安市邻水县被授予“中国油橄榄之乡”2025-02-28
- 江苏省土壤墒情监测简报第55期2025-01-06
- 江苏省土壤墒情监测简报第54期2025-01-06
- 辞旧迎新促团结 滆有智慧同奋进2025-01-06
- 自治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事项(省级)指导目录(2024年版)2025-01-06
- 202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综合执法监督局执法人员名录2025-01-06